正文

金蟬能脫殼(1)

破局 作者:莫可


寒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只留下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于破局,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撤退或轉(zhuǎn)移,以實現(xiàn)我方目標的謀略。

穩(wěn)住對方,撤退或轉(zhuǎn)移,決不是驚慌失措,消極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內(nèi)容,穩(wěn)住對方,使自己脫離險境,達到己方目標。這樣的穩(wěn)局之術(shù),簡直可以算是一種藝術(shù)。

金蟬脫殼的關(guān)鍵在于,事先認真分析形勢,準確作出判斷,擺脫敵人,決不是消極逃避,一走了事,而應該是一種分身術(shù)。但這種調(diào)動要神不知,鬼不覺,極其隱蔽。因此,一定要把假象造得有逼真的效果。轉(zhuǎn)移時,則又是神不知鬼不覺,等到謎底揭曉之時,對方才發(fā)現(xiàn)只剩一空殼子。

東晉明帝時,大將軍王敦起兵造反,順江東下,進攻建康(今江蘇南京),謀圖篡奪君位,自己當皇上。消息早傳到明帝司馬紹那里,為了平滅叛亂,司馬紹親率大軍迎敵。

兩軍相遇在鄱陽湖畔,扎下營寨。司馬紹自恃勇力,換了一身便裝,策馬到王敦大營來觀看虛實。守營將士見有一氣宇軒昂之士在營外轉(zhuǎn)悠,覺得蹊蹺,忙報告主帥王敦。王敦聽軍士們描述了一番長相,覺得那人很可能就是明帝司馬紹。恰好王敦看見五名軍士正在騎馬巡營,忙令他們先出去攔截追擊那個營外之人。

司馬紹正在觀察敵營情況,見營門大開,五名軍士策馬向自己撲來,知道大事不好,忙打馬往回奔。那五名軍士見所追之人逃跑,更加來了勁頭,催馬急追過來。

司馬紹在前面跑,五名軍士在后面追,雖說還有一段距離,但司馬紹怕萬一馬失前蹄,非被他們擒拿不可,便想法拖住他們。跑著跑著,來到一柳林邊,有一老太婆在茶館前賣水,茶館前有幾條岔路。司馬紹心想,機會來了。他忙把手中馬鞭子扔在老太婆跟前,然后催馬拐到林子后跑了。

老太婆聽見馬蹄“的的”,忙抬頭看時,見一條耀眼的東西落在眼前,忙彎腰撿起,卻是一條馬鞭子。這馬鞭子不同尋常,上面嵌滿了寶石、金銀、翡翠。正在細細端詳,追趕的五名軍士沖到老太婆面前,發(fā)現(xiàn)不見了目標,忙下馬詢問,卻見老太婆在看一條名貴的馬鞭子,一把奪過來觀看起來。那些普通士兵哪里見過如此名貴的馬鞭子,個個爭相觀看,早把追人這一事丟在腦后,直到王敦帶人追來了,才想起自己的任務。但再打馬追趕時,司馬紹早已跑得臨近自己的大營,追不上了。氣得王敦奪過馬鞭,一人“賞”了他們幾鞭。

司馬紹急中生智,用常人難以見到的稀有之物吸引追兵的注意力,終于贏得了一點寶貴時間,脫離了險境。

由此可見,金蟬脫殼這是“走為上計”中的一種走的方式,是在破局危急存亡時的脫身之計,是死里逃生的行險僥幸,做得好就可以脫離虎口,做得不好,只可自認晦氣。因在施用此計之時,形勢已萬分危急,本身處于極端不利地位,拼不能,退不得,不能不行險僥幸,謀脫出重圍,以尋東山再起的機會。

施計的時候,惟一的目的只求本身之安全,不管是自己保護自己,或犧牲別人掩護自己,可不必計較,仍要當機立斷,把一切仁慈惻隱之心押后再說。曹操已清楚說過“寧我負人,莫人負我”,這就說明,所謂“暴者不仁,慈者難將”,在互施冷箭的時候,誰都想射中對方頭顱。兵書所說“最后之勝利,決定于最后五分鐘的殘忍”。為將之道,過去如此,現(xiàn)在如此,硬起心腸是主要條件,稍存慈心的必敗。

漢王三年,劉邦與項羽兩軍對峙于滎陽。楚軍多次襲擊漢軍運糧通道,使?jié)h軍糧草不濟,被圍于滎陽城。

當時,韓信、張耳剛剛率軍在井陘口大敗趙兵,殺成安君陳余,活捉趙王歇,劉邦封張耳為趙王。楚國多次派兵襲擊趙國,韓信、張耳忙于往返救援,以穩(wěn)固剛剛?cè)〉玫膭倮?,所以無暇顧及滎陽。

劉邦派使者到項王營中,要求與項王講和,項王不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