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節(jié):四、贏得真摯友誼的好心態(tài)(5)

這些心態(tài)是必需的 作者:劉登閣


我們也驚訝了,繼而又明白了:只要心中有愛,一切都會純?nèi)缣烊?。女作家正是因為沒有種族等級觀念,正是將“黑人”與“白人”都單純地看做“人”,才會如此自然地做著讓他人覺得不可思議的“難”事。

善待他人等于善待自己

給予總是相互的。我們都不是孤立地存于社會之中,我們都需要給予和接受。那么,我們何不多一些同情、友善和寬容呢?富蘭克林的說法更直截了當:“當你善待他人時,也就是在善待自己。”

一天傍晚,喬駕車回家。在這個中西部的小社區(qū)里,要找一份工作是那樣的難,但他一直沒有放棄。冬天迫近,寒冷終于撞擊家門,一路上冷冷清清。除非離開這里,一般人們不走這條路。他的朋友們大多已經(jīng)遠走他鄉(xiāng),他們要養(yǎng)家糊口,要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然而,他留下來了。這兒畢竟是他父母埋葬的地方,他生在這里,長在這里,熟悉這兒的一草一木。

天開始黑下來,還飄起了小雪,他得抓緊時間趕路。為此,他差點錯過那個在路邊拋錨的老太太。他看得出老太太需要幫助。于是,他將車開到老太太的奔馳車前,停下車來。

雖然他面帶微笑,但她還是有些擔心。一個多小時了,也沒有人停下來幫她。他會幫助她嗎?他看上去窮困潦倒、饑腸轆轆,不那么讓人放心。他看出老太太有些害怕,站在寒風中一動不動。他知道她是怎么想的,只有寒冷和害怕才會讓人那樣?!拔沂莵韼椭愕模蠇寢?。你為什么不到車里暖和暖和呢?順便告訴你,我叫喬?!彼f。

她遇到的麻煩不過是車胎癟了,喬爬到車下面,找了個地方要上千斤頂,又爬下去一兩次。結(jié)果,他弄得渾身臟兮兮的,還傷了手。當他擰緊最后一個螺母時,她搖下車窗,開始和他聊天。她說,她從圣路易斯來,只是路過這兒,對他的幫助感激不盡。喬只是笑了笑,幫她關上后備箱。

她問該付他多少錢,出多少錢她都愿意。喬卻沒有想到錢,這對他來說只是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上帝知道過去在他需要幫助時有多少人幫助過他呀。他說,如果她真想答謝他,就請她下次遇到需要幫助的人時,也給予幫助,并且“想起我”。

他看著老太太發(fā)動汽車上路了。天氣寒冷且令人抑郁,但他在回家的路上卻很高興,開著車消失在暮色中。

沿著這條路行了幾英里,老太太看到一家小咖啡館。她想進去吃點東西,驅(qū)驅(qū)寒氣,再繼續(xù)趕路回家。

侍者走過來,給她一條干凈的毛巾擦干她濕漉漉的頭發(fā)。她面帶甜甜的微笑,是那種雖然站了一天卻也抹不去的微笑。老太太注意到女侍者已有近8個月的身孕,但她的服務態(tài)度沒有因為過度的勞動和疼痛而有所改變。

老太太吃完飯,拿出一百美元付賬,女侍者拿著這一百美元去找零錢。而老太太卻悄悄出了門。當女侍者拿著零錢回來時,正奇怪老太太去哪兒了,這時她注意到餐巾上有字。老太大寫的,她眼含熱淚。上面寫著:“你不欠我什么,我曾經(jīng)跟你一樣。有人曾經(jīng)幫助我,就像我現(xiàn)在幫助你一樣。如果你真想回報我,就請不要讓愛之鏈在你這兒中斷?!?/p>

雖然還要清理桌子,服侍客人,但這一天女侍者又堅持下來了。晚上,下班回到家,躺在床上,她心里還在想著那些錢和老太太寫的話,老太太怎么知道她和丈夫那么需要這筆錢呢?孩子下個月就要出生了,生活會很艱難。她知道她的丈夫是多么焦急。當丈夫走到她旁邊時,她給了他一個溫柔的吻,輕聲說:“一切都會好的。我愛你,喬?!?/p>

在人生漫漫長河中,一個人肯定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我們所見到的某人現(xiàn)在的遭遇,極有可能是你以后某個遭遇的一次提前彩排。但我們是不是都知道,在前進的路上,挪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有時恰恰是為自己鋪路?心疼別人,有時就是心疼我們自己。

在美國波士頓,一座猶太人被屠殺的紀念碑上,刻著一個名叫馬丁的德國新教神父留下的一首悔恨詩:“起初他們追殺共產(chǎn)主義者,我不是共產(chǎn)主義者,我不說話;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不是猶太人,我不說話;此后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不是工會成員,我繼續(xù)不說話;再后來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還是不說話;最后,他們奔我而來,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p>

也許會有那么一天,你的面前也會有人需要幫助,千萬不要繞開,就算你繞過去了,心也會不安的。雖然我們無力幫助天下所有需要幫助的人,但請記住馬丁神父的懺悔吧!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再度假時丟掉了沙灘椅和觀光地圖,將閑暇時間花在助人為樂上。他們在假期里花兩千美元去印度或西非的村子里,以自己的專長為當?shù)厝斯ぷ饕粋€假期。這是一種全國范圍的潮流。

熱心此事的羅森塔爾先生認為助人就是助己,這一潮流的興起說明人類更關心自己的內(nèi)心,更說明人類對生存質(zhì)量的理解與以前有很大不同。

不要常常指責或輕視別人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是與人共存的,你對待別人的態(tài)度就是將來別人對待你的態(tài)度,你覺得別人無足輕重,別人也會對你的事情漠不關心。

很奇怪,我們對自己過錯的審視,往往不如看待別人所犯的過錯那么嚴重。正如德國神學家肯比斯所言:“我們很少用同樣的天平去衡量鄰居?!蔽蚁?,這大概是因為我們對導致過錯的背景了解得很清楚,以至于我們對于別人的過錯不能原諒,對于自己的過錯就比較容易原諒,從而使我們常把注意力集中于人家的過錯上。即使我們有時不得不正視自己的過錯,也總覺得它們是可以寬恕的,這是因為,無論我們自己是好是壞,我們只能容忍自己。

可是輪到評判他人時,就完全不同了。我們會用另外一副眼光去品評他們,往往使旁人體無完膚,一點也不留情面。舉一個小小的例子,假使我們發(fā)現(xiàn)旁人說謊,我們的譴責是何等嚴酷啊,可是,我們有哪個人能說自己從沒說過一次謊,也許還不止100次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