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開了頭,爭論就起來了,而且越來越激烈,不是上面坐著高升等工作組的人和村委會干部,幾乎就要吵架動粗。高升說,不要激動,不要激動,這件事涉及到全體村民的利益,你們熟悉村里的情況,仔細想一想,怎樣才能兼顧到全村的利益,而不讓多數人吃虧?
高升這一引導,大家的思路漸漸集中起來。人們開始計算:
土地只剩下兩三百畝,而聯(lián)合經營戶要求每戶能種植5畝左右,種多了種不了,種少了效益不能最大化,這樣,村里有80%以上的人家都達不到要求。如果按照每戶5畝的標準,全村只需要50戶左右人家種蔬菜就夠了,其余的都只能退出,或者種山地,或者外出打工,或者去做生意等等,總之要各尋出路。
對于農戶的出路,高升他們在制定方案時已經考慮到了,要求市、縣和鄉(xiāng)里給予支援,市長尹凡在聽取匯報時表態(tài):對于失去土地的農戶,財政可以拿出部分資金進行技術培訓,市里的開發(fā)區(qū)招工,優(yōu)先予以考慮??h里和鄉(xiāng)里也在對他們進城鎮(zhèn)搞第三產業(yè)方面開了政策和稅收方面的綠燈,所以他們對于出路顧慮不是很大,最大的考慮就是種植蔬菜可能帶來的經濟效益將會高于其他選擇,所以一定要爭取。
但既然只需要三分之一的人家留下種蔬菜,意味著其余農戶都將被“整合”出去。誰家留下種菜,誰家另外選擇?有人提出這么一個建議:先自愿報名,然后再來決定。
又有人問:要是報名的人家還是多了呢?
抽簽,抽簽!許多人不約而同地喊。
要是家里有土地而沒抽到簽的怎么辦?
由抽到簽的人家償付經濟利益。
可是種出口蔬菜算起來能賺錢,但萬一要是碰到風險怎么辦?比如發(fā)生蟲災、出口遇到問題等等等等……
那就、那就……
大家的爭論終于進入軌道。由于涉及到切身利益,他們考慮得很細、很周密,既有現(xiàn)實考量,也有未來預期,其中許多問題是坐在辦公室里起草文件的人無論如何想不出來的。
討論到最后,達成這樣一個共識,就是同意全村土地集中整合,除去轉租部分,對全村剩余的土地,流轉給50戶專業(yè)種植戶。這50戶農戶的遴選,采取家庭報名、抽簽確定的方式。中選家庭須預先繳納10000元的經營基金,由村委會代為保管。這筆錢的用途為:
1、 做為村委會的公益基金,修路呀、建橋呀等等,均可從中開支;
2、 做為特困村民的救濟金。萬一有失去土地的農戶因非主觀因素同時失去
生活來源者,經村民代表大會討論同意,可提取本基金的利息做為特困救濟金。
3、 做為種植戶的保險金。萬一蔬菜公司經營有誤,或遭遇不可抗拒的天災
人害,經村民代表大會討論同意,種植戶可從中無息借支做為恢復生產的啟動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