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斯巴達式教育的代價(2)

男孩不該走的路 作者:(美)丹·金德倫


。舉例來說,在關于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時代所做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當家庭、特別是父親感受到經(jīng)濟壓力時,特別容易出現(xiàn)粗暴的手段,包括鞭打或踢打等,而這也會引起孩子的憤怒與報復行為。喪失經(jīng)濟來源的壓力讓男人憤怒,而他們將這種憤怒移轉(zhuǎn)到孩子身上。孩子也因此變得易怒,本身也會帶有更爆炸性的憤怒性格。在現(xiàn)代,經(jīng)濟、心理以及其他相關的家庭因素仍是父母情緒壓力的主要來源,在治療過程中,父母常常告訴我們,他們之所以用不良的教養(yǎng)方式響應孩子,壓力是主要的原因。當父母本身負擔太重時,常常就會遷怒于孩子。

我們都會疲倦、憤怒或激動,這也是男孩所表現(xiàn)出的不良行為,更是他們對于父母不當管教所做出的響應。

男孩所失去的:同理心、道德心以及連結(jié)

保羅是位聰敏、教養(yǎng)良好、成功的私人企業(yè)主管,他的妻子也同樣成就非凡,三名子女也才華洋溢,其中男孩十二歲,兩個女兒小一點兒。在他們那個富裕的小區(qū)中,這一家人被認為是高成就的,也非常聞名,受到大家的尊敬。大部分時候,保羅跟他那聰明、體貼且樂于討好別人的兒子相處甚歡,但有時候在男孩有些傲慢無禮的舉動時,保羅也會毫不留情地給他一耳光。這項行為對兩個人都有很大的影響,保羅很驚訝自己的暴力行為,同時也懊悔不已,總是會到兒子房里跟他道歉。他的兒子充滿著受傷、驚嚇與憤怒,完全無法接受道歉。他不原諒保羅,好幾天都不跟父親說話,靜靜地躲在墻角,行為冷淡,無視父親的存在。

在治療期間,保羅避談他自己的童年與他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只是很簡單地說他自己不曾被嚴重地處罰過,或者當談到他被打的經(jīng)驗時,他會說 這應該沒有太大的影響 。但隨著相處時間的增加,他與我們分享的童年經(jīng)驗卻有著不同的故事。

保羅成長于一九五 年代,在五個兄弟中排行居中。從許多方面來看,他的家都可謂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他父親是一家油漆公司的推銷員,工作勤奮;母親是一位傳統(tǒng)的全職家庭主婦,辛苦帶大五個兒子與一個女兒。他的父母遵守上教堂做禮拜的規(guī)定,也篤信嚴格教育是必需的。保羅說,在家里,處罰方式是有性別差異的。當他的妹妹有行為偏差或是不自重的行為時,媽媽會摑她耳光;如果是男孩不聽話,就由爸爸用皮帶抽打。不管是大庭廣眾或在家里,父母都一樣用相同的方式對待他們。保羅想起一次事件,發(fā)生在全家要去旅行的路上,車內(nèi)一片鬧哄哄的,他爸爸把全部男孩叫下車,開始用皮帶鞭打。除了最小的五歲弟弟,保羅和其他兄弟爬出他們充滿灰塵的車,等著接受懲罰。最小的男孩拒絕合作,他跑到放行李的地方,他的父親追著他跑,手上拿著皮帶。最后,爸爸抓到這個偷溜的小男孩,在車里狠狠地抽打起來。之后,他停了下來,開始對其他靜靜等著受罰的男孩做相同的事。他們一個接著一個,就這樣在路邊被父親鞭打。之后,他們?nèi)颗赖搅塑囎拥暮竺?。當車子再一次上路時,車內(nèi)一片鴉雀無聲,只有車后面一群小男孩的靜靜低泣。

在治療過程中說起這段往事時,保羅是笑著的,仿佛說的是電視上的喜劇情節(jié)。但是,他非常不愿意再想起任何小時候經(jīng)歷或目擊過的粗暴對待。保羅并非具有暴力傾向的典型,不像是那些我們在犯罪統(tǒng)計或是報章雜志中看到的暴力狂,但現(xiàn)實是,每當他多發(fā)一次脾氣,他就愈接近暴力狂的邊緣。長久以來,他接受暴力的管教,來自童年時期粗暴的雙親以及嚴格的懲罰。雖然,他很努力地要忘卻這些不愉快的成分,但他的脾氣已經(jīng)成型了。一旦他發(fā)現(xiàn)任何反抗行為,根據(jù)他在管教中學會的,他開始用父親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兒子。

其他在嚴格教育下長成的成人也有著相似的故事,父親通常是施暴的主教,有時候也會是母親。這些小時候受過嚴厲對待的成人,都在憤怒與沮喪的泥淖中苦苦掙扎。

“我不是因為功課不好被打,每次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