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個比喻,你看到一片新景色,它之所以是新,是因為你在腦海里,把它與另一你熟悉的景物比較?!?/p>
法國導(dǎo)演戈達爾的《愛之頌》(In Praise of Love)有這樣一句對白,前后出現(xiàn)了兩次,我就記得。在這句之前,他提出的思辨機制是:當(dāng)我們思考某些事時,我們想到的其實是另外一些事物,沒有這些另外的事物,思辨亦無從。
走過的地方和見過的人面越多,就越覺得,太陽底下確實無新事。新奇的人事往往只限于最初始的驚艷,僅一剎那的,此后便會慢慢浮現(xiàn)出某種熟悉的感應(yīng),不知何時何地曾經(jīng)遇到過。許多時,不過是在腦海里不斷的比較對照之中,一步步回歸故土。
必然會有相似之處,甚至呈現(xiàn)出奇異的巧合,妙不可言。有時在異鄉(xiāng),忽爾走到一個角落,當(dāng)場發(fā)呆,奇怪怎么就像老家的街角。連人的樣子,也能互相參照。像有一個日本朋友,那神態(tài)像極了周星馳,只是多了一層憂郁。于是每次聽他說心底話,總得先花一段時間擺脫周氏喜劇的印象,才忍得住不笑出來。
坐巴黎地鐵喜歡看人,時常在陌生人的臉上看見朋友的臉。有時看見亞洲友人的眉目配在歐洲人身上,不禁偷笑造物主材料有限,只能一號眼二號鼻換點膚色就算。
有次對面坐著一個年輕男子,我一直偷偷盯著他看,只覺很眼熟,他注意到我在看他,也沒生氣,還報以微笑,教我內(nèi)心突然溫?zé)釤o比。后來他要下車了,我依依不舍地望著他的背影在月臺走遠,直至列車開動,才忽然想起,他長得像弟弟啊,難怪我莫名其妙覺得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