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女王(TheQueen)(1)

國際政治夢工場 作者:沈旭暉


 時代背景公元1997年

地域背景英國

電影制作英國/2006/97分鐘

電影導演史蒂芬·弗里爾斯

電影編劇彼得o摩根

電影演員海倫·米勒/邁克爾·辛/詹姆斯·克倫威爾/西爾維婭·西姆斯

劇情簡介當黛安娜王妃意外死亡的消息傳出后,世界震驚。大眾對英國皇室產生了懷疑,皇室信譽急劇下降,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這時并沒有站出來,而是和家人躲到了度假行宮巴爾莫羅堡的高墻之后。首相托尼·布萊爾一上任就要面對國內日益高漲的反皇室情緒,壓力頗大,他必須盡快找出辦法,令女王和人民的關系再次和睦起來。

英國王室剩余價值論

“申報利益”是一句潮語,我得招認自己是英女王粉絲。她那套不輕易表露情感,不為小事大驚小怪,永遠知道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的人生態(tài)度,即她認為的“英國美德”,如今已成追憶。海倫·米勒在電影《女王》演活英女王,和一般的模仿秀不同,觀眾唯有通過她的演技、配合導演小心翼翼的布局,才能逐漸發(fā)現(xiàn)王室在現(xiàn)代社會的剩余價值,才明白女王大半生的冷酷、近十年的不太冷,大概都別無選擇。

電影對后911布什的暗諷

《女王》表面上說的完全是英國的故事,其實不盡然,因為它不斷和美國作對比。每當改革派提出廢除君主立憲,君主派最形象化的響應,就是國王讓政客學會謙卑,否則“英國總統(tǒng)”變成國家元首,就像美國總統(tǒng)那樣自稱代表民意和“神意”,在國家危急時可能毫無制約。電影中,女王幕僚羅賓.簡福林爵士偷偷對首相布萊爾說,女王依然相信王室代表“神”,布萊爾叫對方不要把神牽扯進來,這其實已和布什9o11后言出必神的作風針鋒相對-畢竟,神權是布萊爾不能掌握的。末段女王提醒布萊爾,他也必會遇見突如其來的負面民意,暗示只要有她在,政府的低民望、國民對國家的信念,就可以兩者區(qū)別,這也是諷刺布什近年的低民望和美國人的國家認同被捆綁在一起。

回到現(xiàn)實,英國君主立憲制屹立未倒,全賴三派理論苦苦支撐。感性的說法相信君主一世二世三世地延續(xù)歷史,比民選領袖更能周而復始地代表“國格”。理性的說法認為法律賦予虛君儀式性權力,才能在行政上區(qū)別“國家”和“政府”這兩個概念,并為它們確立純哲學性的主從關系。至于理性和感性之間的灰色地帶,更是王室殘存的基石。女王一生拒絕接受“訴心聲”訪問,以為個人道德足以成為公共領域的典范,就是因為王室在君主立憲制成形后,一直是公共和私人領域的互動樞紐;法律不能/不適宜帶動的道德、倫理、國家價值等議題,往往能借用王室成員起居飲食的私人領域推行。從這角度看,英女王內斂的性格就容易理解了:她的角色若被一般政客承擔,政客必會乘機出風頭,將禮儀政治化。假如連王室也像戴妃那樣玩民意游戲,在女王看來,王室其實是少了存在價值。當國家遇上二戰(zhàn)或9o11一類危急關頭,政客形象始終難以超然于日常利益,帶領國民的若是他們,未免有欠說服力。王室雖然生活豪華,但其實不能有自己,這樣才能擁有國家的最高象征權力。起碼,女王一生都是這樣想的。海倫·米勒的演繹掌握了這一關鍵,難得。

喬治三世、維多利亞之后的孤家寡人

不過并非每任英王都如此內斂。伊麗莎白二世這方面的自我設定,比前任都嚴格。以和她一樣在位超過50年的兩位近代國王為例,喬治三世(KingGeorgeIII)被看成最后一位嘗試在君主立憲制操控議會的國王,一生多次指派屬意政客組閣,冊封大量新貴族配合,好惡無可避免地廣為人知。維多利亞女王(QueenVictoria)則和部分首相結成私人密友,公開對19世紀的政治大老格萊斯頓(WilliamGladstone)表示討厭,經常以此顯示女王尊嚴,至死還以為自己大權在握。他/她們需要性格,因為那時候大英帝國還在擴張,帝國需要鮮明形象的領袖,維系擴張的連貫性,而且一般國民還不太明了君主立憲,政府也要借助王室的公開態(tài)度向鄰國“試風”。換句話說,那時候,君主比現(xiàn)在像政客。但今天英國是收縮中的夕陽,民眾只需王室做非政客行為,伊麗莎白二世就小心翼翼,和任何首相都保持禮貌距離,把一切表態(tài)性信件和指令立刻燒毀。有了女王性格分裂的非人生活,英國才毋須總統(tǒng)。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