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意寫作的開展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契機,即作家進駐校園,將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驗傳授給青年一代。這樣他們既可以在體制內繼續(xù)生存,解決后顧之憂,又有利于文學傳統(tǒng)的有序傳承。然而,現(xiàn)在國內的作家在文學道路上大多是“自學成才”,對創(chuàng)意寫作的學生如何授課?作家培養(yǎng)的理念如何深入人心?文學傳統(tǒng)如何得到有序的傳承?這些都可以從國外創(chuàng)意寫作碩士項目的經驗中獲取有益的借鑒。
除了校園以外,還有人數(shù)更多的、愛好寫作的人。從聽童話傳說開始,很多人就開始了自己的文學夢想。隨著現(xiàn)實世界與文學世界發(fā)生沖突,很多人對文學失去了熱情。為了表達對這個世界的體會和看法,很多人對文學依舊熱情高漲。
這是一個想象力缺乏的時代。然而,最能帶來驚喜的仍舊是與眾不同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的一篇文學作品、一部電影,或者對平常生活的不平常的創(chuàng)意。
這是一個文學似乎離現(xiàn)實生活漸行漸遠的時代。同時,寫作的人數(shù)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很多人懷著夢想走入大學的課堂,更有難以計數(shù)的人活躍在網絡上。
大多數(shù)人對文學創(chuàng)作感到困惑。因為他們認為作家必須具有天才,因為他們相信文學創(chuàng)作無從傳授。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表達欲望。這就是寫作的激情和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每個人都是天生的作家?;蛘哒f,每個人身上都有作家的潛質。
為什么只有少數(shù)人成為了作家,而我們大多數(shù)人只把這個夢想藏在心底,漸漸淡忘,以至于徹底遺忘了呢?除了生活本身的際遇,除了對自己的懷疑和對作家的神秘感,很大的原因可能是,我們在根本沒有理解寫作的本質之前就已經放棄了文學的夢想。我們根本不相信創(chuàng)作的才能可以學習而來?;蛘?,一個更為實際的原因是,我們根本沒有機會和途徑學習文學創(chuàng)作的理念、方法與技巧。
我們依然相信文學創(chuàng)作需要天賦。但事實上,我們也一定知道,沒有人能靠靈感或天賦寫作一輩子。即使天才的作家,一旦真正的寫作開始,鴻篇巨制的創(chuàng)作也會是一種工作和勞役。很多作家的創(chuàng)作生涯可以延續(xù)很多年,除了我們羨慕的天分之外,他們一定有保持文學創(chuàng)作熱情的良方。
這種良方可以傳授。寫作的樂趣和意義也可以分享。
三
什么人能成為作家?寫作需要天才嗎?作家是可以教會的嗎?文學創(chuàng)作需要什么天賦、才能和技藝?作家的“黑匣子”里到底隱藏著什么樣的秘密?《成為作家》就是從這些問題開始的。這本書出版于1934年,風行美國文學界近80年,是長盛不衰的經典。
作者多蘿西婭·布蘭德是美國作家和資深文學編輯。她以自己作為作家的切身經歷和對眾多作家朋友的親眼觀察,就我們對于作家的種種誤解和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不同誤區(qū)進行了逐一澄清和闡發(fā)。
她首先指出作家天才論的誤區(qū),即認為“天才是教不出來的”這種錯誤認識。一個人能否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首先不是技巧上的問題,而是認識上的問題。她相信,寫作確實存在一種神奇的魔力,而且,這種神奇魔力是可以傳授的。這是她的信念,也是《成為作家》的立足點。隨后,她提出來寫作的四種困難:一個人究竟是否適合寫作是首先要明白的問題;有的作家在寫作一部成功之作后再無建樹,她稱之為一本書作者;有的作家作品發(fā)表的時間間隔過長,難以持續(xù)不斷地進行高質量的寫作;還有的作家擅寫開頭,主體部分卻難以為繼。她認為,這些都不是技巧問題,而是作家氣質、心理、態(tài)度與性格本身的問題。
接下去,她分析真正的作家應該具有的氣質。她認為,既成熟、沒有偏見、溫和而公正,又敏感和像孩子一樣天真,這是作家性格的兩個方面。如果你想成為作家,那要對自己性格中的這兩方面進行訓練。她提出了具體建議和訓練方法。她還對作家的天賦進行了細致的心理學研究,提出釋放天才的觀點。所謂的“天才”正是那些能夠比普通人釋放更多的天賦,并在他們的生命及藝術創(chuàng)作中加以運用的人。在結論中她提出了幾點實用的忠告。事無巨細,教誨諄諄,實在是作家的良師益友。
需要說明的是,在翻譯過程中,對于書中論及的作家和文學術語,譯者加了很多注釋,除頁下注為原作者注文外,其余頁邊注均為譯者后加,并對重點內容作了突出顯示,希望能夠有助于對本書內容的理解。 刁克利,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文學院博士生導師,英語系教授、系主任。本譯著為“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成果”。
刁克利*
2010年8月
于中國人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