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社會學的奠基者支持"世俗化命題",即認為工業(yè)化的都市社會有著科學-理性之特征,這將最終侵蝕宗教與神圣事物在人們生活中的影響。然而最近有很多學者圍繞著這一命題展開辯論。許多批評者認為現代社會并不一定必然會是世俗化的,現代社會與宗教的關系比我們想象的要更和諧。
1 世俗化命題的擁護者
那些繼續(xù)接受由經典社會學家主張的世俗化命題的學者依然相信工業(yè)化和城市化將取代共同體,法律將取代傳統(tǒng)和道德,相對性替代了原有的確定性,因此宗教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了。教堂出席率、對神圣事物的信仰以及宗教在人們心中重要性的下降將逐漸成為現代生活的重要特征。拉里·塞勒是世俗化命題的當代支持者,他有一篇關于世俗化命題的經典文章--《經驗研究中的世俗化概念》。在這篇文章中,塞勒(1967)認為現代社會中可能存在不同類型的世俗化:(1)宗教信仰與實踐影響力的衰微;(2)超自然或宗教的世界觀讓位于自然或科學的世界觀;(3)社會與信仰之間糾纏不清的狀態(tài)漸漸被解開,宗教與靈性實踐變得越來越私人化;(4)文化也經歷了去神圣化的過程,這直接導致了涂爾干認為的傳統(tǒng)的圣俗二分被侵蝕掉,宗教信仰被認為與其他思想一樣是人類文化的副產品。
世俗化命題最強有力的地區(qū)是西歐,在那里宗教實踐與教堂出席率是世界上最低的。英國社會學家格蕾絲·戴維認為,西歐大多數人可能相信上帝,但并不委身于特定的宗教團體或者參加宗教活動。這種類型的世俗化被她稱為"相信但不委身"(Davie, 1994)。因此,許多社會學家--特別是歐洲的--預測美國將不可避免地變得像歐洲一樣,對某些學者而言這一理論幾乎變成一條金科玉律,即現代化必然帶來世俗化。
2 世俗化命題的批判者
批判世俗化理論的社會學家認為,隨著現代化的到來,世界的宗教性并未衰減。他們在美國(以及更廣泛意義上的非西方世界)的宗教實踐以及全球性宗教原教旨主義的興起中找到了支持的論據。他們最近的研究數據來自于"宗教與公共生活佩尤論壇",這一論壇公布的數據顯示了宗教在美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上升以及宗教實踐的強度并未減少這兩個事實。這兩個事實即是社會學家所講的宗教性。數據表明,美國仍然是一個靈性程度非常高的國家,96%的美國人相信上帝或者"超自然存在物",40%的人認為《圣經》是上帝的話語,一半以上的人每個月定期參加宗教活動,25%的人每個星期參加宗教活動(Masci and Smith, 2006)。美國宗教性的統(tǒng)計結果讓我們質疑世俗化命題,后者認為宗教在現代科學社會中的重要性日益下降,并認為這是不可避免的。事實告訴我們,宗教在現代性高度發(fā)達的當代社會仍然有著巨大的作用。
彼得·伯格在其經典著作《神圣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的要素》中(1967:1078)區(qū)分了兩種類型的世俗化:"文化與社會"層面的世俗化以及"個體意識"層面的世俗化。前者指的是教會與國家在政治與法律領域中的分離以及宗教在藝術、哲學、科學、大眾文學、音樂等領域中影響力的下降。個體意識層面的世俗化指的是人們并不用宗教來理解或引導他們的生活情境。雖然伯格在1967年預言道,兩種類型的世俗化將會在美國出現。但是在1997年他宣稱自己放棄此前一直支持的觀點,并且認為世俗化命題已然死去:
我認為,我和絕大多數宗教社會學家在20世紀60年代所作出的關于世俗化的斷言是錯誤的。我們潛在的論據是世俗化和現代性緊密相聯--現代化越是發(fā)達,世俗化則越嚴重。這并不是一個多么瘋狂的理論,并且我們可以為之找到若干證據。但是我想它從根本上講是錯誤的。今日世界絕大多數地方并不是世俗化的,與之相反,其宗教性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