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我們生活中的工具。在兒童教育中的語言為的是讓孩子明白我們所說的話,在與孩子的交流過程中必須注意孩子的理解力,如果不了解孩子的世界就會造成教育無效。三歲看未來:十年親子教育案例集萃第五章學(xué)會與孩子對話許多家長會說,這孩子沒少給他講道理,就是不聽,問題就在于溝通不暢。孩子的語言、理解力還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而家長們的語言、理解力處于較高的水平,家長卻要求孩子與自己具備同樣的理解能力,這種理解力上的不對等常常使無辜的孩子承受家長的指責(zé)或是打罵。
下面我們來看看發(fā)生在幼兒園課堂中的系列對話:
使用大人的語言
在一次活動中我聽到小欣的媽媽說:“你別著急,手要這樣揉,面團才能變圓,你看你這是干什么?”
在一次剝豌豆的活動中,我又聽到可可媽媽說:“可可干什么呢?這豆子不是玩具!有你這么剝的嗎?用兩只手一起剝啊,要不怎么剝得開呢?兩只眼睛要看準(zhǔn)了再剝。”
使用兒童的語言
丫丫爸爸對孩子是這樣說的:“丫丫別著急,要慢慢地剝,剝開時就要用手接住,要不然豆寶寶就都跑了,你再看看你請來了多少豆寶寶與你一起做游戲啊。”
使用其他語言
“你看別的孩子都剝了那么多,你呢,盡搗亂,小心我揍你!”
在教育界中老師們經(jīng)常會蹲下來與孩子一起看世界,當(dāng)孩子們敲打桌椅板凳時,老師會說,你把它敲疼了小桌子就不讓你在上面吃飯了;當(dāng)孩子不收拾玩具時,老師會說玩具要回家找它的媽媽了。這樣的話在孩子的認(rèn)知世界里是完全可以被理解的,孩子就會很快地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因為在孩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體都是有生命的,所以你說桌子疼,他很快就會住手;當(dāng)你說玩具要回家,他就會迅速地把玩具收拾起來。在親子園里老師在活動前總會說,小朋友們快快來,請把玩具送回家!孩子們就會跟著老師一起收拾。所以學(xué)會使用兒童語言,才能讓教育發(fā)生在孩子理解的童話世界里。
給賣火柴的小女孩買面包
今天的幼兒園掛上了大橫幅——給災(zāi)區(qū)的小朋友捐一份愛心。操場中央放了一個大大的紅紙盒,小班、中班、大班的孩子與家長們紛紛解囊相助。有的孩子把自己攢的零花錢倒入了紙箱,真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孩子們?nèi)裟軓男【团囵B(yǎng)有這樣的一顆愛心,對他們的成長無疑是很有益的。
在園的孩子們捐完了,輪到親子班的孩子們了。有一位母親對不滿2歲的兒子說,他們窮,他們的爸爸、媽媽沒錢,我們?nèi)ソo那些沒飯吃的窮孩子捐錢。這時只見人群中走出來一位漂亮的媽媽,牽著女兒的手,孩子手里拿著10元錢。當(dāng)她們走到紙箱前時,媽媽蹲下來對女兒說,寶貝,還記得媽媽給你講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嗎?天冷了,小?孩沒有面包吃、沒有衣服穿,她凍得快生病了,我們把這個錢送給她,讓她買面包和衣服好嗎?女兒隨即輕輕地把那10元錢放入了紙箱內(nèi),她那大大的眼睛忽閃忽閃的,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仿佛她已經(jīng)看到了賣火柴的小女孩的微笑。我相信孩子的愛心已經(jīng)得到了表達(dá),她同情那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她的10元錢決不只是一個大家都放入我也放入的形式,而是一份人之初性本善的表達(dá)。
如果我們從兒童語言的教育效果來評價,這位母親的語言與前一位母親的語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送給賣火柴的小女孩買面包達(dá)到了最好的教育效果,而“送給窮孩子”是孩子?理解的語言,再說窮帶有貶義,給孩子的感覺好像是施舍他人,而不是一個善舉和真心的幫助。在生活中每一個家長的用詞都能夠體現(xiàn)出你的教育價值,你提倡什么,反對什么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暗示著孩子將朝什么方向發(fā)展,用孩子理解的語言來教育孩子就顯得非常重要。
就在整個捐助活動即將結(jié)束的時候,我突然聽見一個男孩在哭泣,我趕緊走過去問母親,孩子為什么那么傷心。母親說因為帶孩子去打預(yù)防針來晚了,老師已經(jīng)把捐款箱收走了,孩子抱著儲錢罐卻沒捐成,就哭了。我激動地流著眼淚對孩子說,老師把那個紙箱子拿來一定讓你把?放進去,這時有幾位家長也在旁邊看著這個孩子說,真好,真善良。紙箱拿來了,孩子把一罐子的錢都倒了進去。我問孩子,你想給他們買什么東西?孩子說,玩具、汽車,這時孩子的小臉上綻放出了美麗的笑容。中國有句古話:“施”比“受”更幸福,我想這個孩子從小就體會到了這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