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顯示,三歲之前是一個人大腦發(fā)育的重要時期,因而0~3歲是對孩子科學教養(yǎng)的黃金階段。早期教育已經成為人們經常討論的話題,三歲看未來的道理大家都很清楚?但許多家長常常關注的只是孩子的學習,缺乏生活處處有教育的觀念,致使孩子們在0~3歲這個人生的關鍵期沒有得到科學的教養(yǎng)。
十年來,每當我一次次地進入親子課堂或與家長面對面地探討育兒問題時,我都深深地感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親子課堂中,我經??吹郊议L們“手勤腳快”地幫助孩子搬小椅子、幫助孩子完成各種美工活動、幫助孩子收拾玩具等等,包辦代替、溺愛孩子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使得孩子們從小就缺乏自我服務的能力,慢慢就會體現(xiàn)為經不起風雨、膽小、做事不愛動腦筋、不會做計劃等。也有的家長采取權威式的教育方式,以自己的意志控制著孩子的發(fā)展,即便是家長錯了孩子也得遵從,從而樹立絕對的權威,表現(xiàn)在孩子只有照辦,沒有任何選擇的權利,打、罵成了教育的手段,幼兒的暴力傾向也就從這時開始。同時我也看到家長不同的職業(yè)、文化程度、經濟收入、家庭結構、家庭氣氛以及家長的希望值等都從不同的角度在影響著孩子的發(fā)展??茖W的家庭教育已成為家庭理想化的教育模式,孩子的發(fā)展能否達到最優(yōu),關鍵在于家長為孩子設置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是否適合并有利于發(fā)揮他們所具有的遺傳素質的優(yōu)勢作用。如何優(yōu)化家庭教育環(huán)境,掌握科學育兒的方法就成為早期教育的關鍵問題。
為了更好地養(yǎng)育孩子,提高家教水平就成了父母們最關心的話題,選擇去親子園也就成了當今許多父母的做法。而對于什么是親子園,送孩子去親子園的意義是什么,卻是許多家長很少去考慮的問題。撫養(yǎng)孩子是父母的一種本能,然而在新的形勢下,眾多的新信息與傳統(tǒng)的教養(yǎng)理念交錯相生,加之有一些早教機構甚至把孩子的素質教育變成單一的“技能練習”,使得家長們盲目地滿足于對孩子進行單一的技能訓練,而忽視了對孩子人格與素質的培養(yǎng)。應該怎樣培養(yǎng)孩子,家長們迫切需要得到支持和自信。在親子園的課程中我經常聽到這樣的聲音:“孩子只聽老師的,老師講的管用,我們講的孩子不聽?!蹦贻p的父母感覺自己沒經驗,不會帶孩子,祖輩們則認為自己的經驗已經過時了。就連教孩子上廁所這樣最基本的問題家長們都變得不自信了。
在動物世界里,一只小鳥出生后,要學會吃飽,之后學會飛翔、覓食,當它具備了生存能力后,大鳥就會將小鳥趕走??捎行┘议L連教給孩子基本生存能力的自信都沒有了,不是按照書籍照本宣科就是四處上親子班,完全聽任老師去養(yǎng)育孩子,對孩子基本生存能力的培養(yǎng),家長們都變得束手無策,我們不應該反思嗎?家長才是教育孩子的主體??!家長帶孩子去親子園到底做什么?家長心里并不清楚。
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教授張燕認為:“親子園是以親子活動和游戲為載體,以嬰幼兒及其家長為指導對象,通常是教育者、嬰幼兒和家長親臨教育現(xiàn)場,通過親子群體之間的活動和交流,增進親情關系,加強家長對嬰幼兒教育的理解,以達到普及科學教育觀念和早期教育方法的目的,使教育延伸到家庭,促進嬰幼兒的健康發(fā)展?!?/p>
她還指出:“親子園主要是為0~3歲的幼兒及其家長開設的,無論是從活動設置、時間安排、指導內容還是指導形式上,都有著獨特的特點。比如在時間的安排上體現(xiàn)出非正規(guī)性,可以是半日活動,也可以是周末小時制活動,以滿足家長的不同需求;在教育內容的設計上不僅要針對幼兒,更重要的是要指導家長,使科學教育向家庭延伸;指導形式也具有多樣性,包括親子活動、交流分享、家教講座、發(fā)放家教指導材料等?!庇H子園更強調對家長的指導:傳授科學育兒的觀念和方法,解決家長在育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幫助家長更好地承擔父母的責任,激發(fā)其育兒自信心。
親子課程的設計,一開始都是直接針對幼兒的,但隨著教養(yǎng)實踐和相關理論的發(fā)展,我們發(fā)現(xiàn)家庭作為幼兒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境,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家長的教養(yǎng)方式影響到孩子的個性和發(fā)展。所以,早期教養(yǎng)課程要從僅僅指向孩子,逐漸發(fā)展到重視家長的參與和對家長進行指導。在北京亞運村第二幼兒園的親子園中,我們把課程設置為四種不同的體驗:運動的體驗,身體的體驗,動手的體驗,多元的體驗。在這個課程架構里每月又有不同的計劃,其中有不同角色的聊天室,還有函授教材等,教師在這個課程基礎上根據(jù)本班孩子及其家庭情況來設置活動,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以不變應萬變的形式按照某個現(xiàn)成的教材開展教育活動。
因材施教是我們進行早期教育的原則,“在教育目標上,課程不是單純?yōu)榱舜龠M孩子的發(fā)展,更重要的是提高家長的育兒能力;在教育對象上,不僅包括幼兒,還包括家長;在教育實施上,不單強調面向孩子和家長的親子課程形式,還包括個別指導和專門面向家長的教育形式;在教育評價上,課程的最終目標不是為了提高孩子的某種技能,也不是為了提早開發(fā)智力,而是看家長是否能夠更好地在家庭中教養(yǎng)幼兒”。
十多年來,我們面對的孩子家長換了一撥又一撥,可育兒的問題還在不斷地重復。我發(fā)現(xiàn),我每次的家庭育兒講座中都是那些最生動的案例吸引著、改變著家長們的教育行為,那何不把這些案例整理出來讓更多的家長看到,讓大家也從這些故事中去發(fā)現(xiàn)、去領悟,最后讓孩子受益呢?于是本書就這樣孕育而生了。
本書從親子課堂、家長聊天室兩個不同的教育場景中所發(fā)生的許多故事中取材,闡述生活中處處體現(xiàn)教育的理念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希望能幫助更多的家長解決育兒中的困惑,改變家庭教育的不良行為,從而尋找到適合自己的科學育兒的方法。
我很感謝亞運村二幼的老師們?yōu)楸緯峁┝撕苌鷦拥陌咐段視撔病返淖髡咚奕鹑A,《玉米寶寶大變身》、《吸管變成了毛毛蟲》的作者韓靜,《我爬,我爬,我爬爬爬》的作者柳雪榮,《尾巴的奇思妙想》的作者張媛媛,《戶外體育運動的價值》的作者劉穎,《奇妙的大手》的作者趙恬恬,《神奇的塑料袋》的作者趙琪,《孩子們喜歡哪些動作》的作者陳晨以及北師大碩士研究生、《我愛刷牙》的作者唐榮,都是專門從事幼兒教育和研究工作的人,他們對本書的寫作提供了很多很好的素材,正是她們在課程中那些精彩的課后小結和家庭延伸活動的建議使得家長們獲益匪淺。在這里向他們表示感謝!
楊多奇
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