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國起兵晁錯喪(4)

文景之治 作者:史杰鵬


在先秦,這謚號制度還是發(fā)揮了一定作用的,諸侯王確實比較在乎這個,比如春秋時楚共王臨死的時候,很慚愧地對大夫們說:“我幼年即位,水平很低,國家治理得很一般,還去跟晉國打仗,鄢之戰(zhàn)敗得一塌糊涂,辱沒祖宗,給諸位大夫帶來憂慮。如果我死了,能和先王同受祭祀于太廟,給我的謚號就叫‘靈’或者‘厲’吧,你們斟酌斟酌,哪個更適合我?!贝策叺拇蠓蚨笺读耍淮饝?。因為“亂而不損曰靈”、“戮殺不辜曰厲”,都是很惡劣的謚號。只是這臨死的王很執(zhí)拗,群臣勸說了五次,都不管用,只好答應了。不過到安葬,真的制定謚號的時候,令尹(宰相)子囊又一本正經(jīng)地說:“該為王制定謚號了。”眾大夫又一愣,說:“王臨死前不是說好了,讓我們在‘靈’和‘厲’之間選一個嗎?”子囊說:“你們這幫豬腦子,也不想想,我們的王有這么差勁嗎?赫赫楚國,君王臨之,蠻夷賓服,諸夏敬畏。他老人家竟然還覺得自己有過錯,這不是一個很恭敬的君主嗎?我看謚為‘共’比較合適(“恭”和“共”音近同源)?!庇谑潜姶蠓蚪苑Q好。因為“既過能改為共”,也確實符合楚共王一生的經(jīng)歷。謚號的制定這么嚴格,也可見當時的君王很在乎身后之名。這樣說來,有神論對社會還是有一點積極意義的,他相信死后有靈,就不會無恥到說“在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暴君秦始皇是看到了這一層的,他討厭謚號,所以一并天下,自我膨脹得要命。改了王稱“皇帝”還不夠,還下詔要廢除謚號制度。理由是“朕聞上古有號無謚,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謚。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以來,除謚法,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shù),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笨此嘤幸靶模胱訉O帝王萬世之業(yè),結果只落得二世而亡。這“二世”雖不算謚號,可比所有的惡謚還臭。后世說起滅亡的例子,必定以這廝為首,說他是“人頭畜鳴”,這不是沒起到封殺謚號的效果嗎。

漢代建立,又開始搞謚號這套了。可是也慢慢變了味,再差的王也可以得美謚了。綜觀西漢一朝,就沒有被冠上惡謚的皇帝,諸侯得惡謚的倒不少,比如謀反的淮南王劉長,全稱為“淮南厲王”。這當然是諸侯王的權威不夠,無法阻止中央對自己褒貶的緣故。所以,在謚號之外,就必須搞出一個更高的榮譽,這就是廟號。

廟號同樣是一個蓋棺論定的程序,對王起著褒貶,也就是稱祖稱宗,永享太廟,而沒有廟號資格的皇帝過一定時期牌位要被撤掉。起先謚號是每個王都有的,可是廟號只有牛比的王才配享用。劉邦的謚號是“高”,而廟號是“太祖”,合起來就是“太祖高皇帝”,文帝的廟號是“太宗”,武帝的廟號是“世宗”,宣帝號稱中興,廟號是“中宗”,元帝其實很孱弱,他在位的時候,漢朝開始衰落了,可是他也很幸運地分到一個廟號,稱為“高宗”,可能是王莽別有用心的緣故,因為他的姑姑是元帝的皇后,又活得特別長,到他篡位的時候還在呢,看在姑母的面子上,總得給那早死的姑父一個面子??傊?,整個西漢,雖然不無舞弊的嫌疑,但有資格稱廟號的也就這么五位,享有“文景之治”盛名的景帝和聰明得不得了的昭帝都沒有資格橫插一腿,可見入選的嚴格。但是,和謚號一樣,這廟號很快變了味,到了唐代,已經(jīng)是無帝不可以稱宗了,包括被太監(jiān)掐死的那個十八歲的短命皇帝也煞有介事地叫什么“敬宗”呢。

從謚號到廟號,我們可以饒有興趣地看到“新聞自由”是怎樣被建立,又怎樣變味的過程。即使有再多的類似程序,在專制的制度下都不能幸免的。

為老爸制定完謚號后,劉啟的其他政策也是按照老爸的既定方針實行。比如給百姓減輕賦稅,跟匈奴和親。但也有一項沒有妥協(xié),就是和諸侯王的關系。

那個在文帝時代已經(jīng)嶄露頭角的晁錯開始要真正邁上他的歷史舞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