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斯大林的大躍進,我們很難想象蘇聯可以靠一雙手對付瘋狂的希特勒的閃電進攻。蘇聯能在衛(wèi)國戰(zhàn)爭期間,每年制造出4萬架飛機,3萬輛坦克,12萬門大炮和15萬挺機槍。沒有豐富的煤炭及石油資源,蘇聯根本沒有與美國爭霸的資本,也沒有機會展現他的暴力美學。即使在蘇聯解體的情況下,俄羅斯仍可以憑借手中的石油再風光一回。
盤點一下世界上所有國家,我們基本上可以從煤炭及石油的儲量中看出該國在世界中的位置。
二戰(zhàn)中,德國法西斯的鐵甲洪流,穿透了歐洲的心臟,把法國打得屁滾尿流,把英國炸得焦頭爛額,對于其他小國,如秋風掃落葉,直搗黃龍,基本無視。
德國這么蠻橫,但它也有它的短板,就是石油資源的緊缺。
1939年9月德國發(fā)動戰(zhàn)爭時,只儲備了240萬噸成品油和少量石油。1942—1943年的石油年產量達到約200萬噸的水平。相對于貧乏的石油資源,這已經是最高產量了。1944年油田遭美英轟炸而減產,這加快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腳步。
二戰(zhàn)后期在德國失去羅馬尼亞的石油供應后,合成燃料就越來越多地取代石油燃料了。但這種混合燃料有致命缺陷,就是凝結點太低,大概零下八九度就會凍結,影響使用,但美國或蘇聯方面的燃料卻不存在這樣的問題。這個缺陷導致德軍在冬季一直不能有效發(fā)揮應有的效率。
石油的缺乏應該說是導致德國戰(zhàn)敗的直接原因。
當看到每個德國士兵身上都帶有一根油管時,美國人就已經感覺到法西斯德國基本上屬于兔子——尾巴長不長了。
戰(zhàn)后,德國依靠美國的“馬歇爾計劃”而重振旗鼓,進而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但因為先天條件的不足,再也沒有資格在大國游戲中扮?有分量的角色了。
法國雖然在一戰(zhàn)和二戰(zhàn)后兩次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但這時石油時代已經到來,這使法國未能擺脫與德國基本相同的命運,生命線牢牢掌握在世界救世主美國手中,失去了成為世界霸主的機會。
這兩個國家為了減少對石油的依賴,在新能源技術方面走得最早,這是形勢所迫,但也正因為承受了極大的壓力,使他們在新興能源上收獲頗豐。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按理說成為大國的條件基本上不具備,但日本旁邊有一個龐然大物——中國。明治維新為日本發(fā)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而中日甲午戰(zhàn)爭為日本贏得了一筆寶貴的發(fā)展資金,再加上對中國東北的占領,獲得了豐富的煤炭資源,日本似乎具備了成為一個大國的條件。但石油仍是日本緊缺的,這嚴重地制約了日本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走得更遠,也使日本的強國夢破碎,在二戰(zhàn)中吞下的土地又原封不動地吐了出去。
為了使其航母艦隊有足夠的糧食,日本只有到東南亞去找油,最終使日本與美國發(fā)生激烈的沖突,加快了其被嚴懲的步伐。
日本在東北忙活了幾十年,最終沒有發(fā)現大慶油田,這就是天意。
戰(zhàn)后,日本利用朝鮮戰(zhàn)爭及越南戰(zhàn)爭發(fā)了一大筆財,?鮮戰(zhàn)場及越南戰(zhàn)場都遠離美國本土及歐洲的老巢,使日本可以安心作為一個后勤基地,這為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的迅速躥升提供了扎實的工業(yè)基礎。
但日本和英、法、德仍是同一命運,由于沒有掌握石油的主動權,只能在美國的羽翼下過著小康生活,想要再次爭霸世界,就基本上沒有任何機會了。
英國未能把握石油時代的曙光,成為其失去世界霸權的重要原因。按英國人口、本土的資源稟賦,是很難在石油革命中牢牢站穩(wěn)腳根的。但由于其雄厚的底子,再加上跟隨美國的策略,其大國地位仍得以保持。
英國北海的石油徹底改變了英國全部依賴進口的局面,從而基本可以全部自給,這對英國工業(yè)有重要的影響。
六、上帝是不公平的
煤和石油是怎么來的呢?
從教科書中我們知道,煤炭是千百萬年來植物的枝葉和根莖在地面上堆積而成的一層極厚的黑色的腐殖質,由于地殼的變動不斷地埋入地下,長期與空氣隔絕,并在高溫高壓下,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燃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