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庭春雨小毛菜(1)

人間有味 作者:顧村言


“什么時候吃什么菜”——這句話并非問話,而是故鄉(xiāng)俗語,所說其實是蔬菜的應時而生,比如春夏之際,要吃的青菜當然不是冬天那種軟糯酥甜的“百合頭”青菜,而是細細小小、碧青嫩綠的毛菜。

在菜園里的空地上隨手撒些菜籽,不經意幾場稀稀落落的春雨后,忽然想起,跑到園子里一看,地上一層茸茸的綠——密密麻麻都是那種冒出的小小植物,清一色的兩片蘋果形對葉,一支支立著,擠在一處,卻并沒有一絲亂意,蹲下歪著頭可以看上半天,滿眼盈盈的綠意,滿心小小的快樂,只是不想說,卻又像要跳出來一般,然后就每天歡天喜地澆一次水,那小小的植物像知道自己的心思一般,順風便長,沒幾天就冒出湯匙形青波波的小圓葉來,嫩得讓人都不知道該如何憐惜才好。

這就是毛菜,上海所稱的雞毛菜,家鄉(xiāng)稱之為小末菜(“末”讀時略帶鼻音,也有稱作“小末菜子”的),一種春夏間生長期極短卻極可口鮮嫩的小小青菜。

第一次讀到“一庭春雨瓢兒菜”這樣的句子,眼前出現(xiàn)的就是這些雨后紛紛擠擠的小小葉菜——彼時理所當然地以為瓢兒菜便是毛菜。然而后來亂翻書才發(fā)現(xiàn)錯了,瓢兒菜并非雞毛菜?!峨S園食單》里有“瓢兒菜”條,記有“炒瓢菜心,以干鮮無湯為貴。雪壓后更軟”,所說顯然是冬天的菜,再查,原來瓢兒菜就是油塌菜,以南京地產為知名,半塌地,葉皺褶,多為墨綠色,經霜雪后味方美——不過讓自己奇怪的是,既然瓢兒菜以雪后為佳,何以板橋前綴以“一庭春雨”四字呢?這幾個字與雪后的瓢兒菜無論如何也扯不上邊的,所以對我個人而言,還是頑固地覺得這句詩是說雞毛菜,或者是鄭板橋誤把“雞毛”當“瓢兒”也未可知。

家鄉(xiāng)所稱的“末菜”二字不見于書載,“末”也許是“毛”的音轉,也有寫做“蔓菜”的,其實我倒喜歡“毛菜”這寫法,“毛”讓人有小毛頭的感覺,喻其初生,當然形象,而稱其為“雞毛菜”也不錯——這名字有一種不經意隨手拾來的感覺,想來是說其初生輕若雞毛、且生長多而繁吧,簡直就是“一地雞毛”,不過這雞毛顏色是綠的罷了。

小時母親撒菜籽時,自己也會搶過一把,朝天撒去——那是玩兒的,可是這也無妨,因為菜籽只要撒到土中就可以的,并不像別的菜要講究行距間距,這東西要的就是隨意,密也好,疏也好,都成!只要碰到濕潤的泥土就會生長,所以最后園子里旮旮旯旯的空地都是這菜。

從鉆出地面開始,不過一周左右的時間,毛菜的圓葉子就都出來了,再過幾天,一些長得壯些的就可以先拔出來了——當然,這壯也只是相對于幼嫩的菜苗而言,其實還是柔嫩之極的,莖呈白色,這種早出的毛菜并不多,并不夠燒上一鍋菜湯,可是這東西并非以多取勝,燒蜆子湯、排骨湯起鍋前只要丟幾根下去,淡白的湯面漾著幾絲綠意,吃到口中,都不忍去嚼,那茸茸的嫩綠有一種輕撫人心的溫柔,轉成味覺怎么都不會讓你失望。

拔過毛菜留出的空間里不幾天又瘋瘋地長滿了,這時才發(fā)現(xiàn)菜籽似乎撒得太多了,得經常拔才行——就這樣,拔了吃,吃了拔,拔了長,長了拔,簡直就沒個盡頭,一畦小床大小的菜地,每天吃,能從春天吃到夏天。

毛菜吃法當然還是以汆湯最佳,清炒也不錯,清炒時略加蒜蓉,更能提味。

也有炒香菇或蘑菇的。

紅燒蹄髈或斬肉時,人家也愛以毛菜墊底,確是去膩消食的佳物。

毛菜當然以鮮嫩者最佳,然而也有吃不掉長老了的,葉片不再是那種淺碧色,莖也由白轉綠,這樣的毛菜可以拔下腌成鹵菜,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加鹽,加少許姜絲,置重物壓一夜也就成了,腌鹵過的毛菜極鮮,尤其是炒嫩蠶豆或嫩毛豆時,可丟幾段紅辣椒下去,食之也只有用“極鮮”二字可形容——那種鮮不是肉食的鮮,而是家常蔬菜傳達出的至鮮。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