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和我一樣,在拿到這本書的時候?qū)a(chǎn)生誤解,以為這僅僅是一篇寫朋友與朋友之間的故事而已。但事實上,本書的內(nèi)容更像是一個社會的縮寫,人性的縮寫,友情的縮寫。只不過,這樣的縮寫帶有鮮明的生活氣息,能讓人在閱讀時,一邊回憶起自己也曾有過的肝膽歲月,一邊想念那曾經(jīng)杯觥交錯的哥們兒。
坦白地說,這肯定不是喬薩最好的一本小說,但卻是我最喜歡的一本。
在這本書里,喬薩的文字,放到故事上面,已經(jīng)沒有任何修飾的東西,只是真實,一個勁兒的真實。叫你一個角色一個角色的讀下去,好像你是其中的一個,姚凱、張文或者曹亮。就像你自己也曾經(jīng)歷過這樣或那樣的事情一樣,忍不住傷懷、激動和回味。
記得作家劉墉曾說,朋友是好書。
朋友是磁石吸來的鐵片兒,釘子,螺絲帽和小別針,只要愿意,從俗世上的任何塵土里都能吸來。所以,這應(yīng)該是一本給男人看的書,給那些有過曾經(jīng)的朋友,或者正在擁有不同朋友的男人看。
故事從北京一個小茶館開始,幾個患難與共的哥們兒,每個人的命運像墨跡一樣慢慢地浸開,卻又在其中互相交織。
喬薩似乎更喜歡將生活歸結(jié)于殘酷的現(xiàn)實中。在這些交織的人物背后,“京漂”姚凱是貫穿始終的角色。作為一個不出名的作家,他使盡了力氣把北京話學得字正腔圓,和北京的本地人打交道,在他們中間諂媚地周旋,其結(jié)果無非是想找個生活的途徑。
在富有同情心的警察段勇的幫助下,他認識了京城出版商李鐵毅,順理成章地謀得一份編輯部主任的工作,算是步入了有模有樣的北京生活。而姚凱在步入正常的生活的同時,也引發(fā)了一連串的故事交叉。
這里,才是真正吸引讀者的一部分,因為喬薩從這個“小人物”的身上觸摸到了社會最根本的東西。也真正應(yīng)了那句話:正如作家閻連科所說,沒有憤怒就沒有文學。
無疑,《哥們兒》的前半部對社會現(xiàn)實有了充分以及真實的揭示。喬薩把每個人物的角色分配在故事的其中,為朋友殘了腿的曹亮,時刻擔心著成長的女兒;而上中學的女兒則苦苦暗戀著大明星辛波——父親的鐵哥們兒;大明星辛波被不同的情感糾纏著,卻在最后深深愛上了曹亮的女兒;蔣運明終于放棄了想出名的漂亮女朋友沈瑩麗而找到了幸福;沈瑩麗在脫離了蔣運明之后,通過層層關(guān)系,終于進入了辛波所在的劇組做女主角;而隱藏在張文心中的深結(jié)卻是他一直懷疑自己的兒子是否為親生;曾經(jīng)數(shù)著鈔票過日子的老熊頭兒被女婿騙得一干二凈負債累累,不得不去找曾經(jīng)追求女兒的億萬富翁甘建軍,此時,也引發(fā)了女兒熊莉和甘建軍的舊情;歐陽青在離婚之后一度酗酒,結(jié)果在非典時和前妻意外復合,從此走上幸福的生活;葉遠遠是這其中幾個男人所喜愛的女人,她神秘,優(yōu)雅,出色,愛著辛波卻不能得到愛情。
在這本小說里,有不少令人發(fā)笑的段落和詞句,有些讓人開懷大笑的同時,又莫名升起一種悲哀心酸,簡單平常的幾句話,好象那些經(jīng)歷都很普通,但讀到我的眼里,卻是沉重的份量。
世界何其大,一生的交往最多的卻不外乎方圓幾里或十幾里,朋友的圈子其實就是你人生的世界,你的為名為利的奮斗歷程就是朋友的好與惡的歷史。
蘇格拉底曾說,沒有經(jīng)過審視和內(nèi)省的生活不值得過。我在想,喬薩在作品中虛構(gòu)了兩個部分:一是虛構(gòu)的真實;二是虛構(gòu)的虛假。是否只有真正經(jīng)歷過了那些底層人物的真正生活,是否惟有真正的“小人物”,才會對生活以及社會的憤怒。
我覺得,喬薩,他完全能夠在這篇《哥們兒》上,給自己打上一個新的創(chuàng)作標簽。
簡介
尹小安,女,1982年出生。
為多家時尚情感雜志專欄撰稿,撰寫叢書、電影、音樂及人物等?,F(xiàn)為職業(yè)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