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變通(3)

耍聰明的中國人 作者:石之軒


在一些門戶類的崗位上有點小小權力的人,他們辦公室的墻上往往掛著不止一張牌子,牌子上寫著辦事的程序、原則以及有關制度,當然,還有辦某種事需要提供的材料。不過,有小小權力的人心中明白那些東西都是給外人看的,他自己清楚哪些程序可以省略、哪些材料可以不要、哪些原則可以違背。如果親朋好友、熟人來辦事,那自然是大開綠燈,不但可以省略的程序予以省略,不能省略的也盡量省略,材料不全也沒關系,完全能夠變通,先辦事,缺少的材料以后再補上。夠條件給辦,不夠條件就創(chuàng)造條件給辦,總之,務必要將一切可能變通的地方都予以變通。當然,這種變通也可以看做一種交換,給親朋好友、熟人變通地辦了事,今后,去他們那兒辦事,也可以理直氣壯地要求變通,即便親朋好友、熟人沒有權力,那也可以交換來其他資源。

陌生人如果兩手空空地來這種地方辦事,要想變通一下辦理,那幾乎是不可能的,絕對得按制度來、按程序來,不刁難、不人為地給你設置障礙,那就算格外開恩了。

二、變通的具體技術

A. 變化名目

變化名目,就是改換一個名字,以避開規(guī)定、制度,繞開某種不便、不利。據(jù)說元朝時,元蒙統(tǒng)治者嫌漢人太多,難以統(tǒng)治,就巧立名目殺漢人,他們聽說漢人之中張姓最多,于是就在關口要道處,命守兵查驗往來漢人的姓氏,凡姓張的就揪出來殺掉。漢人們知道了此事的內幕,到了關口,姓張的就改口姓王姓趙,以便保住性命。后來朱明興起,遍地的漢人都起來了,高喊著“殺韃子”,元蒙貴族抱頭鼠竄,此刻也不敢顯露自己的真實身份了,只說自己是漢人,就以韃為姓,寫作“答”,這才活了下來。如今在陜西西安,還有姓答的,族中古老相傳,都說他們的祖先就是當年的蒙古貴族,為了避免漢人報仇,不得已下才自認是漢人。

這就是變通了,僅僅改換一下姓氏,就可以避過大難。

好一點的中小學,因為家長們盼子成龍心切,都想將孩子送進來讀書,學校于是據(jù)此制定政策:凡戶口不在本學區(qū)的,必須交借讀費才能進來。后來,借讀費名聲不好了,上面發(fā)文禁止收借讀費,學校于是就變換名目,不收借讀費了,專收擇校費,名字變了,實質內容卻絲毫不變,等上面連擇校費也禁止時,那就再創(chuàng)造一個名詞,叫做“贊助費”,并申明是學生們自愿交的。當然,你不交完全可以,不交別上我們這個學校就是了。

如今在某些單位,這種變換名目的變通十分常用,一般來說,主要用在財務做賬報銷上。因為任何一個單位,在財務上都有很多條條框框的規(guī)定,這個能報那個不能報的,上級也會有很多政策,對某些開支進行限制,但是這些都是能變通的。比如上級規(guī)定不許大吃大喝,對每年的招待費用作出嚴格限制,不準超過某一個標準,為了避過這個限制,就將吃喝費用改以其他名目入賬,比如改成召集會議的費用、考察學習的費用,假如上級對考察學習的費用也加以限制,那就改成支農款項,或者其他上級不加限制的款項。

這種變通需要的技術性不高,只需要弄些其他用途的收據(jù)發(fā)票就行,但實用性非常好,對上級的種種限制,對財務上的種種制度,可以說像摧枯拉朽一般,即刻將它們破解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