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真實的權力分布
“甲乙二商”的故事還沒有結束,我繼續(xù)將后半部分的故事轉述出來:
且說甲升補他缺后,因為攤上一個清水衙門,很快將之前撈來的銀子花得七七八八,暗想這非長久之計,所以找乙商量:“咱合資捐個知縣當當如何?”乙意欲與甲互易主仆之分,甲知其心意,主動提議:“這回你來當知縣,我呢,愿供執(zhí)鞭之役,捐官的錢則你出七成我出三成?!币倚南胛覛v練了這么多年,別人可不易欺我,且當官的威風自己還未曾嘗得,當然巴不得如此。
于是乙換了名字,至京報捐知縣,次年當上了四川萬縣的知縣。甲則稱病辭官,成了乙的長隨。萬縣是個肥缺,乙甚得意,時常對甲吆三喝四。甲稍有所欺蔽,皆為乙發(fā)覺,甚是悵憾。想不當這鳥差事吧,則捐官的銀子已交乙,又不能索回。后來甲發(fā)憤鉆研欺蔽之術,又向諸老輩虛心請教,不數(shù)月盡得其術,造詣甚至在乙之上。甲浸漁冒濫,無所不至,乙均不能覺察。久之,乙見甲服飾稍奢,很是奇怪,細為查察,始知甲已積至十余萬金。
這日,乙置了酒席招待甲,與他講和:以后公見,仍行主仆之禮;私見則是好兄弟。至于撈來的銀子,無論多少,一概平分,以示公道。不到四五年,兩人均分得三十余萬兩銀子。而甲因以前私營之故,獨多得十余萬。
二人深知官場險惡,見好就收,棄官從商,合股做起了食鹽生意。每提及從前互相欺蔽之事,二人都覺得笑樂,還感嘆道:“要是當初咱都當長隨,只怕現(xiàn)在更富得流油了,那些官爺人前威風八面,殊不知其實被長隨牽著鼻子走?!?/p>
清代是明文禁止長隨等“賤類”晉身官僚行列的,《大清律例》說得清清楚楚:“娼優(yōu)隸卒及其子孫概不準入考捐監(jiān),如有變易姓名蒙混應試報捐者,除斥革外,照違制律杖一百。”不過晚清之時,社會已禮崩樂壞,要鉆律法的空子也不是難事,所以門子出身的乙更名捐官,并非不可能。
乙當上知縣后,按照之前與甲的約定,讓甲當了長隨。從前的門子乙現(xiàn)在成了知縣,從前的巡檢甲現(xiàn)在則成了家丁,主仆名分易位。至于甲是不是仍當門子,《清代之竹頭木屑》沒有說明。饒是知縣乙歷練多年、經(jīng)驗老到,還是被長隨甲蒙蔽,最后只得與甲講和,共享權力“贖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而長隨甲因之前私營,又比知縣乙多撈了十余萬兩銀子。
需要指出的是,長隨獲利多于主人,倒不能說明長隨的權力大于縣官,而是反映了權力系統(tǒng)的公共權威極容易被接近權力中心的內部人截獲。權力運行的科層化程度越低,權力被竊取或假借的機會就越大。
清代的州縣雖然具備一套完整的正式職能機構:比照中央六部設立吏、戶、禮、兵、刑、工六房,配備一班正式編制內的佐貳官,如縣丞、主薄、典史等,還有大量不領國家工資的書吏、衙役。但是,佐貳官在實際上常常有職無權,吏役更是不值得信任的虎狼之輩,所以州縣長官通常要倚重自己的私人。一個縣官需要雇用數(shù)個至數(shù)十個長隨,除了前面提到的門子,還有“稿簽”(相當于辦公室主任)、“跟班”(相當于秘書)、“錢漕”(負責稅收)、“管監(jiān)”(看管監(jiān)獄)等。此外,縣官還需要聘請一名至數(shù)名師爺,協(xié)助自己管理縣政,以刑名師爺與錢谷師爺為最重要。作為縣官內部人的師爺與長隨,還負有監(jiān)控書吏、衙役是否舞弊謀私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