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嘉慶一樣傻問的還有明朝孝宗皇帝。給孝宗皇帝當“生活秘書”的太監(jiān)李廣,此公利用在領導身邊的“職務之便”,在“專鹽利巨萬”的“官倒”之余,還大肆受賄,“四方爭納賄賂”。一個“四方”,一個“爭納”,就迫使李太監(jiān)不能不建立“會計制度”,那么多人送錢,送那么多的錢,當然不可以是一筆“糊涂賬”。李太監(jiān)是這么記的:A尚書,黃米百石;B御史,白米千石;C巡撫,黃精一干;D斷事司,白蠟一方。孝宗皇帝看不懂,扳著指頭加減乘除,日進黃米白米千百石,月進黃米白米千萬石。于是他就驚呼道:“廣食幾何,乃受米如許?”在孝宗皇帝看來,黃金萬兩,日食三餐,廣廈千間,夜眠八尺,天天進那么多的“黃米白米”,肚子哪里裝得下?看到孝宗皇帝真是不懂,下邊的人就給皇上上了一堂“會計課”:“隱語耳,黃者金,白者銀,黃精即黃金,白蠟即白銀。”“凡有干謁者,云饋一干,即一千之謂;云一方,即一萬之謂?!?/p>
15.口碑是個風碑
都說眾口鑠金,口水能夠淹死人,但好像再多的口水也淹死不了官場上的偽君子。
老百姓的期望其實不高,對于那些大肆貪污而且人人皆知卻沒有被查出來的貪官,只是要求他別那樣虛偽透頂,別那么讓人反胃作嘔。下午還在會上通過麥克風大喊特喊“堅決反對跑官要官”,晚上就收了跑官要官者上百萬的錢財。
“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金碑銀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人活著總要留個好“口風”嘛,但這些貪官污吏橫豎不顧,臺上反腐報告照念,報上反腐文章照寫,而床上腐臭的事情照干,手上銅臭的東西照拿。對此,我原先一直不太理解,名利雙收,名在利前,哪里如此不要臉呢?我讀了清朝官場大官兼學術(shù)大家王鳴盛的高論后才知道,其實這些家伙是利也要,名也要,而且要的是切近的利與千古的名,能夠要到這樣的名利,其途徑就是“臺上拍著桌面罵腐敗,臺下鉆入桌底搞腐敗”。
王鳴盛,字鳳喈,號西莊,江蘇嘉定人(今上海),乾隆時期的進士,曾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后以光祿寺卿“光榮退休”,沒出事,爽。其生而敏慧,四歲的時候,就能夠“日識數(shù)百字,年十二,為四書文,才氣浩瀚,已有名家風度”。天縱了其才,自然就是一方面給了他能夠大貪特貪的搞貪污資格,一方面也給了大唱特唱的唱高調(diào)資質(zhì)。這人貪名與文名齊飛,他在進入“公務員隊伍”之前,曾經(jīng)當過好幾年的“民辦教師”——一個大富之家的家庭塾師。這個大富之家,朱漆紅門,富麗無比;樓堂館所,富貴逼人,讓這個王鳴盛羨慕流涎。據(jù)說,他每天早晨從自家來到這“豪門”,“必雙手作摟物狀”,天天如此,幾年一貫如此,有人不解,這是為何?王鳴盛也不瞞人,心直口快地說:“欲將其財旺氣摟入己懷也?!?/p>
這個對金錢財氣愛得如此肆無忌憚的人,到了官場,會是個什么好貨色嗎?真?zhèn)€是大錢大貪,小錢小貪,有貪盡貪,無所不貪。但是這個徹頭徹尾的貪官,做起“紀檢工作”的報告來,做起“廉政方面”的文章來卻是義憤填膺、唾沫四飛,比誰都正直,比誰都慷慨,比誰都大義凜然……對此,有人當面質(zhì)問他:“先生學問富有,而乃貪吝不已,不畏后世之名節(jié)乎?”這個王鳴盛如何回答呢?想起來這個王某也算是個“真流氓”的,他坦蕩蕩、笑哈哈地說:“貪鄙不過一時之嘲,學問乃千古之業(yè),余自信文章可以傳世,至百年后,口碑已沒而著作常存,吾之道德文章猶自在也?!彼酝跄场爸鴷嗫犊ぐ赫Z,蓋自掩貪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