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陰謀的國家,或者說,是深謀遠慮的國家。
宣王的小弟弟名叫姬友,英武聰明,吃苦耐勞。沒辦法,他是厲王在野豬林生的,從小在野豬林長大,想不吃苦耐勞也不行。
宣王時代,姬友擔(dān)任司徒,也就是國土資源部部長,掌管國家土地,地位僅次于三公六卿。
宣王將姬友封在鄭,侯爵。那時的鄭不在今天的河南鄭州一帶,而在陜西,緊挨著西戎,地盤不大。
到了幽王時代,西戎逐漸強大,幽王又不務(wù)正業(yè),情況有些危險。盡管是高干,姬友還是很擔(dān)心,因為他看到周朝必將走向衰落。這個時候,他知道要為自己找尋退路了。什么是英雄?知進退,識榮辱。
他在私下找到了太史伯陽父,周朝最聰明的人。幾杯小酒落肚,話進正題。
“國家多故,余懼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國語》里這樣記載,換成今天的話,就是“國家亂套了,我怕連累自己,到哪里再去弄塊地兒才能保住命???”。
多么直截了當(dāng),多么聰明。實在救不了國家,就先救自己。
可是,周朝的地盤都已經(jīng)分得差不多了,怎么辦?這就是為什么姬友要請教伯陽父了。
“兄弟,既然你問起來,我就告訴你吧。” 伯陽父也早就看出來這個國家要完蛋,也看出來姬友不是個尋常人物,因此毫不保留地向姬友傳授經(jīng)驗。
伯陽父全面地分析國家的情況,簡潔地說,西面有西戎鬼子,來去如風(fēng)的,很難纏;南面是南蠻楚國,干不過;北面是晉國,那不僅干不過,而且爵位高輩分高惹不起;東面呢,齊國魯國都是大國,也惹不起。只有中部有兩個國家,一個叫東虢,一個叫鄶,兩個國家爵位低,一個是子爵一個是男爵,兩個國家的君主又都很黃很暴力,百姓都不喜歡他們。我看,想辦法在那一帶弄塊地,然后找機會辦了他們,不就成了大國?
姬友恍然大悟,立即照辦。首先用重金賄賂東虢、鄶兩國國君,然后以國土資源部的名義要求他們貢獻一點土地出來。果然,兩個國家一來收了好處,二來也想巴結(jié)中央高級領(lǐng)導(dǎo),于是各自獻出十座城來。這一邊姬友告訴幽王自己弄了一塊地,想把國家搬走。幽王落得做個順?biāo)饲?,?dāng)即批準(zhǔn)。于是,鄭國國民整個搬到了今天的河南。
鄭國就是這么來的,姬友就是鄭桓公,也是鄭姓、段姓、游姓、濮陽姓以及一部分司姓、俞姓的始祖。
姬友安排好了鄭國的事情,他個人卻沒有躲過預(yù)言中的災(zāi)難。幽王遇難之前,他勇敢地盡到了一個臣子的義務(wù)。后來姬友戰(zhàn)死,兒子掘突繼位為鄭武公,果然滅了東虢、鄶兩國,鄭國成了大國,一切都在伯陽父當(dāng)初意料之中。
不過這里提前要說的是,就如炒股分為短線、中線和長線一樣,伯陽父的主意屬于中線。雖然鄭國順利搬遷并且成了強國,但是身處秦晉齊楚之間,常年面臨投靠誰的難題,常年被討伐,誰不高興了都來騷擾你一把,在你身上找點安慰,那活得是真累。
需要提醒的是,在此之前,天下是有秩序的。正是鄭國,打開了諸侯國之間兼并的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