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祿堂著《形意拳學》、《拳意述真》,劉殿琛著《形意拳術(shù)抉微》,姜容樵著《形意母拳》,薛顛著《形意拳術(shù)講義》等,對岳飛創(chuàng)立形意拳的傳說予以肯定。如劉殿琛寫道:“形意拳術(shù)一門為最合軍用,蓋該拳為岳武穆所發(fā)明。”
而徐哲東在其《國技論略》中指出:“形意拳家言,形意拳傳自岳飛,其事終出于依托。蓋形意拳家借岳飛以增重也。形意拳是否岳飛之傳,亦可疑也?!弊钤缣岢隽恕皞瓮姓f”。
③據(jù)說形意拳創(chuàng)自北魏時來我國傳教的印度僧人菩提達摩。因達摩開創(chuàng)的禪宗在中國民間有深入影響,所以中國的民間社團多拜達摩為祖師,也許形意拳門人是受風氣影響。
1928年,凌善清在《形意五行拳圖說》“形意拳之源流”章節(jié)寫道:
六朝時,天竺僧達摩始挾其所謂西域技擊者來傳之于中土,于是北方之強者群起而趨之。今猶有所謂達摩拳、達摩劍等流傳于世,而形意拳亦其一也。
達摩所傳者,意在于攝生,而技擊次之。形意拳者,其名譯自梵音,其旨即在于養(yǎng)氣……寺僧有得其一體者,復興中國固有之武技融會而錯綜之,超逾騰踔,以之勝人。于是始有所謂少林拳者名于世,而去達摩所傳之意亦日愈遠。
北宋時有張三豐者,隱武當為皇冠,究心達摩之術(shù)者若干年,得其玄奧,乃盡棄少林之成法,而一以練氣為主。有從之者,即授以形意拳以為練習初步。成效既著,學者蜂起,世人遂名之曰“內(nèi)家”,而稱少林為“外家”,而形意一拳,至是亦遂為內(nèi)家所專有矣。
1930年,徐哲東著《國技論略》、唐豪著《少林武當考》均指出達摩與武術(shù)無關(guān),張三豐傳習形意更屬虛構(gòu)。
④形意拳有八須:頂、扣、圓、毒、抱、垂、曲、挺。每一須對應人體三處,合計為二十四法。
拳式站定,此八須具備焉,皆所以蓄力養(yǎng)氣,使敵我者無所措,此亦五行拳特有者也。
三頂:頭上頂,有沖天之雄,手外頂,有推山之功,舌上頂,有吼獅吞象容。
三扣:肩扣,則氣力到肘;膝胯扣則全身氣湊;手足指掌扣,則周身力厚。
三圓:脊背圓,其力摧身;前胸圓,則兩肘力全;虎口圓,則勇猛外宣。
三毒:心毒如怒貍攫鼠,眼毒如觀兔之饑鷹,手毒如撲羊之餓虎。
三抱:丹田抱氣,氣不外散;膽量抱身,臨事不怯;兩肘抱肋,出入不亂。(另一說為三敏即心敏、眼敏、手敏是也。)
三垂:氣垂則氣降丹田,肩垂則肩能摧肘,肘垂則肘能摧手。
三曲:兩肱宜曲,曲則力富;兩股宜曲,曲則力湊;手腕宜曲,曲則力厚。
三挺:頸挺則精氣實頂,腰挺則力達四肢,膝挺則有彈力。
尚門憶舊
入門且一笑
師是平淡人
把臂話山河
使我自驚惕
功成無所用這般清滋味
曹溪一句亡
雕蟲喪天真
殺人如剪草
大道如青天
長劍掛空壁
我與日月同
掩淚悲千古
尚云祥(1864~1937),山東樂陵人,李存義弟子,武林名號為“鐵腳佛”。天生矮小,以才智突破身材局限,終成一代宗師。義和團在河北天津地區(qū)抗擊八國聯(lián)軍時,隨李存義入戰(zhàn)場殺敵、在北京巷戰(zhàn)。中日戰(zhàn)爭前夕,將形意門刀技傳授京津部隊。
入門且一笑
李仲軒在寧河受了唐維祿拳術(shù)、醫(yī)藥、道法(形意拳是內(nèi)家拳,以道家為歸旨,所以有醫(yī)藥、內(nèi)功)全部的傳承,是唐的傳衣缽弟子。
唐維祿在口傳形意拳古歌訣時,有“虎豹雷音”一句,并沒有詳細解釋,李仲軒以為是對敵時大喝一聲,震撼敵人心神的作用,也就沒有多問。
之所以忽略,因為唐維祿在教拳時不許發(fā)聲。一次李仲軒練完拳,趁著一股高興勁兒,唱了兩句京劇,被唐維祿一頓臭罵,危言說練拳就是練一口氣,一張口便白費了。而且精氣神都在這一口氣里,不求化在體內(nèi),反而大口大口唱出去,是在玩命。
由于唐維祿定下練拳不許說話的規(guī)矩,使得李仲軒對發(fā)聲有了成見,不會再多想。李仲軒對唐師的規(guī)矩十分信服,因為有切身體驗,形意拳練一會兒后就能感受到體內(nèi)氣息蒸騰,隨意張口確有“泄氣”之感。
至于如何將這口氣化在體內(nèi),唐維祿教授,練完拳不能立刻坐下,要慢慢行走,轉(zhuǎn)悠幾圈自然會有熏蒸、淋浴之感,很是神清氣爽,久之心智可以提高。所以習武要有練有化,收式與起式同樣重要,甚至練完后溜達的時間比練拳的時間還要長。
對于形意古歌訣,唐維祿是先整個說出來,令李仲軒背誦,日后再分節(jié)講解。由于練武要靠實踐,程度到了方能有悟性,唐維祿有的講解十分清楚,有的講解李仲軒便聽不明白,似乎唐維祿也有難以說明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