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再談第二層意思。國之所以可愛,之所以必須愛,原因是很多的。專就中國而論,由愛我們的偉大的傳統(tǒng)文化而愛國,理由是順理成章的。我一向主張,在整個人類大家庭中,文化是大家共同創(chuàng)造的,國無論大小,歷史無論久暫,都或多或少對人類共同文化寶庫有所貢獻。但是同時,又必須承認,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貢獻是不一樣的。我國立國東亞大陸,垂數(shù)千年。我們祖先的幾大發(fā)明名垂千古,至今人類還受其利。我想,除了主張“全盤西化”的人以外,中國人一談到自己的文化,無不油然起自豪感。我們當然不能也不會躺在祖先的光榮的文化傳統(tǒng)上睡大覺,我們還必須奮發(fā)圖強,在舊基礎上趕上新世界。這一點用不著多做解釋。專就愛國主義而論,有這樣傳統(tǒng)文化的國家,難道還不應該還不值得愛嗎?
最近幾年以來,我常常思考中國知識分子與愛國主義的問題。我逐漸認識到,中國知識分子(當然勞動人民也在內(nèi))是世界上最愛國的知識分子,是世界上最好的知識分子。其中原因,上面講的傳統(tǒng)文化只能算是一個,從近代史上來看,還有別的原因。
中國自1840年以來,遭受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剝削。知識分子對此最為敏感,因此養(yǎng)成了愛國的傳統(tǒng)。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國家的知識分子,雖然也是講愛國主義的,但是這種愛國主義是經(jīng)不住考驗的。一到關鍵時刻,立刻就“有奶就是娘”了。
我想把中國知識分子按年齡分為三類:老、中、青。老知識分子是在舊社會呆過而且很多是在國外呆過的。他們根據(jù)親身體驗,深知國家不強,必定受人歧視。所以這一批人愛國心特別強烈。在新中國成立后,雖然不少人遭受批判,大多數(shù)人在“史無前例”的時代遭受非人的待遇,至今仍然愛國如常?!拔锩纼r廉,經(jīng)久耐用”,指的就是這一批人。
中年知識分子沒有遭受“三座大山”的壓迫。他們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熏陶,也是愛國的,現(xiàn)在正為祖國辛勤服務。
青年知識分子則絲毫沒有受過外國的壓迫。他們對解放前的情況,只是從書本上或老人的口中知道一些,印象是淡薄的。對他講愛國主義,理論上易講,事實上難說。今天的大學生都屬于這個范疇。要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他們應該是重點。我們在這方面應該多想一些辦法。向他們多講一些傳統(tǒng)文化,講一些歷史,看來這會是行之有效的辦法??傊艺J為傳統(tǒng)文化與愛國主義是息息相關的,相輔相成的,兩方面都要多講。
1989年月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