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受命西征

大風歌:王立群講高祖劉邦 作者:王立群


此時的楚王熊心壓力很大,他面前的兩件大事:救趙和滅秦,都同等重要,他不但兩手都要抓還得兩手都要硬。對這次的救援行動,楚王心知肚明,如果不拉趙王一把,一旦趙國覆滅,整個反秦義軍將深受重創(chuàng)并呈瓦解之勢,秦軍兩大主力定會乘勝追擊,逐一清掃各地義軍,而自己目標那么大,一定是優(yōu)先打擊的對象。

再往深了想,救不救趙還關(guān)乎到楚王雄心能否有機會成為諸侯盟主的問題。要是反秦之勢真被逆轉(zhuǎn),秦軍占得先機,秦帝國便有機會東山再起,再次稱霸天下。楚王自然希望這次義軍能借巨鹿之役一戰(zhàn)定乾坤,將秦軍徹底打入萬劫不復之地,至少自己還保有坐上盟主之位的一線契機。說白了,出兵救趙,絕不是熊心個人英雄主義的自我膨脹,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而另一方面,滅秦之事也是時不我待,須趕緊派兵西入秦關(guān)。義軍起兵旨在亡秦,陳勝手下的周文敗退出關(guān)中之后,時局急迫地召喚著一支新兵入關(guān)。北伐與西征都勢在必行,那么,派誰北伐?派誰西征呢?

當時的狀況不容樂觀,秦軍聲勢浩大,正四處剿殺各地義軍,楚軍中愿意入關(guān)滅秦的人屈指可數(shù),可有兩位將領(lǐng)倒是例外:一是劉邦,二是項羽。項羽是帶著怨氣的,什么也比不上那段殺叔父之仇,“項羽怨秦破項梁軍,奮,愿與沛公西入關(guān)”;但最終,劉邦獲準西征,項羽作為副將跟隨宋義北伐救趙。

屢戰(zhàn)屢勝的章邯兵團和秦軍另一主力兵團長城軍團,奉命聯(lián)合執(zhí)行滅趙的任務,兩支隊伍齊聚中原趙地。新成立的趙國可憐巴巴地困在中間,危在旦夕。這一役畢竟事關(guān)未來的發(fā)展方向,誰都清楚北伐之戰(zhàn)必將和秦軍一決雌雄,肯定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惡戰(zhàn)。

相比之下,西征雖然也有兇險,但其危險性則小了許多。再加上,誰入關(guān)滅了秦便可以成為“關(guān)中王”,和北伐比起來也算是個美差了。

后來的歷史證明,劉邦此次西入秦關(guān)的確是他人生中的又一個重大機遇!那么,為什么獲準西入秦關(guān)的是劉邦而不是項羽呢?這里面有什么內(nèi)幕,或者潛規(guī)則嗎?其實事情是這樣的:

一是劉邦長者。

“長者”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年紀比較大,二是寬厚仁愛。能夠獲準西入秦關(guān)的原因雖多,明面上最能說出口的就是所謂的“仁愛”。

楚懷王及諸大臣都認為:秦地百姓“苦其主久矣”,如果派一位“長者扶義而西,告諭秦父兄”,不騷擾秦地百姓,應當可以順利拿下關(guān)中。項羽性格太強悍,“今不可遣”;劉邦是“寬大長者,可遣”。

說項羽太過強悍殘暴,有證據(jù)嗎?當然有!“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坑之。”說的就是項羽曾對襄城屠城,而且“諸所過,無不殘滅”。這在《史記·項羽本紀》是有記載的:“項梁前使項羽別攻襄城,襄城堅守不下,已拔,皆坑之?!钡拇_很血腥恐怖。

可是話又說回來,劉邦就真的“仁厚”嗎?翻開劉邦的履歷,也烙下了血腥的屠城印跡,《史記·項羽本紀》記載了劉邦與項羽聯(lián)合屠城一事:“項梁使沛公及項羽別攻城陽,屠之?!蓖瑫r,這次屠城在《史記·高祖本紀》也有記載:“使沛公、項羽別攻城陽,屠之。”

如此說來,項羽是真殘虐,劉邦是假慈悲。不過正是這樣的假慈悲,為劉邦贏得了眾多粉絲的支持,并為其蓄積了強大的人脈資源。

二是懷王心里的小算盤。

項羽、劉邦都是有屠城劣跡之人,而劉邦“長者”,更擅攻人心也是事實??蔀槭裁础皯淹?、諸老將”又那么堅定地反對項羽一同西入秦關(guān)呢?這里的“諸老將”是指懷王被立之后投奔過來的原楚國老臣。更重要的是,決策者是楚懷王,他為什么也反對楚國將門之后項羽西征呢?

在決定派遣劉邦西入秦關(guān)之前,楚王熊心和劉邦、項羽等眾將士們訂下了一個盟約:先入關(guān)者為關(guān)中王。這一約定當然是為了激勵軍隊的士氣,由此看來楚王熊心倒是頗懂管理之道,“關(guān)中王”這塊蛋糕對將領(lǐng)們而言誘惑力實在不小。

不過,這個貌似公平公正的約定背后卻暗藏玄機。事實上,楚王熊心是絕不會讓項羽入關(guān)的,理由很簡單:楚懷王是項氏家族所立,并受制于此。如今項梁戰(zhàn)死,項羽尚不成氣候,熊心的心理壓力減輕了不少,總算過上了幾天“自主”的日子。要是項羽借入關(guān)之機真當上關(guān)中王,項氏家族的勢力將再度膨脹,這個楚王之位就不好待了。若是劉邦當了關(guān)中王,不僅暫時不會有太大威脅,還會牽制項羽的勢力,一舉兩得。

楚王熊心是劉邦人生中第二個貴人。他像項梁一樣,賞識劉邦,提攜劉邦,在關(guān)鍵時刻替劉邦撥開滿天烏云,引導他走上一條康莊大道。話雖如此,但歷史的機遇畢竟只青睞有準備的人。劉邦醞釀了那么久的野心只待這一刻安然接招,表面上只是奉命行事,面對重任表現(xiàn)得積極妥當,心里少不了多多盤算。

不可否認,楚王雄心原本也是一位具有帝王之智的人。司馬遷在《史記·秦楚之際月表》中首列的是秦帝國紀年,秦亡之后列的便是“義帝”的紀年,此時的“義帝”就是天下默認的共主。項梁戰(zhàn)死之后,熊心抓住各種機會千方百計抑制項羽,努力想要擺脫傀儡君王的身份,希望獲得實際的權(quán)力。我們無法定義這樣的企盼是否出自本能,是否徒勞無用,但無疑,劉邦成功地扮演了楚王心腹的角色,并使自己成為最終獲益人。

而這個時候,項羽還只能忍氣吞聲,跟隨宋義北上。宋義,原本只是一位熟讀兵書的書生,卻被熊心任命為主將,頗有點誤打誤撞之嫌。為什么這么說呢?這就要從項梁還活著的時候說起了。

原來,項梁在定陶打敗章邯兵團之后,項羽、劉邦曾合力剿殺了三川郡守、秦丞相李斯的兒子李由。項梁被接二連三的勝利沖昏了頭腦,竟一時有點飄飄然起來。宋義很敏感,察覺到項梁滋生出的驕縱情緒,勸說道:打勝仗了,將領(lǐng)驕傲士兵惰怠,那是一定要失敗的,現(xiàn)在的情況令人擔憂。心高氣傲的項梁哪里聽得進去,反而嫌宋義太嘮叨,把他派去了齊國,以求耳根清靜。碰巧,宋義在路上遇到了齊國使者高陵君顯,得知他是去見項梁,便說,項梁這次輸定了,您要是悠著點走,興許還能撿回條命,走快了必死無疑。

果然,連吃幾回敗仗的秦軍調(diào)出關(guān)中全部兵力增援章邯,章邯率兵偷襲楚軍,在定陶大敗楚軍,項梁兵敗被殺。

高陵君因為宋義的一番話意外躲過一劫,他見到楚王熊心后對宋義贊不絕口。熊心聽罷異常高興,馬上召見宋義。這一召見不打緊,一番切磋交流之后,楚王當即任命宋義為大將軍,率兵北上救趙。

楚王熊心與宋義談話后為何如此亢奮?到底是心血來潮還是真遇良才呢?我以為,熊心此時手下不乏良將,項羽就是最好的將領(lǐng)。熊心心喜的是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竟憑空冒出來一個可以替代項羽的軍事奇才,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上怂悴蝗缣焖?,楚王百密一疏。這位“奇才兄”畢竟手無縛雞之力,終究逃不過項羽的利戟,被冠以私通賣國的罪名,成了項羽重奪軍權(quán)的炮灰。

這就叫,“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睔⑺瘟x,奪軍權(quán),破釜沉舟,鏖戰(zhàn)巨鹿,滅王離,破章邯……項羽滅了秦帝國賴以生存的兩大主力兵團,一躍成為天下諸侯的領(lǐng)袖。這是楚王熊心始料不及的。再后來,項羽西行入關(guān),分封十八路諸侯,自封為西楚霸王,將楚王熊心“尊”為“義帝”,放逐南方,再派人將其了結(jié)。這些西楚霸王的故事,我們后文再行詳解。

此時的天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項羽的一舉一動都落在劉邦的心里。劉邦是何等聰慧之人,別看他表面上只顧悶頭做著自己該做的事兒,卻不知他正耳聽著八方動靜,眼看著南北局勢,心里盤算著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狀況。他深知,雖說自己憑借“長者”的美好形象,加上楚王的政治利用,最終得到了西行入關(guān)滅秦的機會,算是撿了大便宜,但世事難料,一切都不可怠慢,一切都要靠實力說話,一切都要經(jīng)過戰(zhàn)爭的檢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