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書信,即為通敵!”崇禎冷視一眼,因韓與袁崇煥有師生之誼,對其早有成見,今又見他在朝堂之上公開指責(zé)頂撞,故而惱羞成怒,“你為座師,他為學(xué)生,親者為近,已使愛卿黑白不分,敵我不辨!”
韓并沒有因此而退縮,他氣憤地又上前一步,欲行分辯:“陛下!臣以為……”
崇禎已是不勝其煩,不待他開言,便粗暴地打斷:“你無須再說了!”
但韓寧折不彎,他豁出老命,據(jù)理力爭:“陛下!老臣今日不盡言說出,是老臣有負(fù)陛下;陛下今日不讓人言,殺掉老臣,是陛下有負(fù)老臣!”
崇禎哼了一下,不屑一顧地說:“你一生為官,滿腹學(xué)問,竟不知忠奸二字!”
韓一生最受不了的就是一個“奸”字,而身為皇上的崇禎竟以此來羞辱自己,他豈能退讓:“老臣將忠奸二字剖析于陛下:炎黃子孫,綿延萬年,多少忠臣敢于直諫而失寵,奸臣善于求媚而得勢,天子何辨忠奸?生為人臣,獨出心裁立敢言為奸,讒言媚上為忠,正邪混淆,忠奸顛倒,陛下何以能思慎如初,長福百姓?”說到這兒,韓因崇煥蒙冤、奸佞得勢、皇上失察以及自己身為首輔卻又無能為力、無可奈何而感觸良多,不由得竟失聲痛哭,老淚縱橫道,“天子人君?。∧憷μ嫣?,立賢無方,將誤大明天下??!”
崇禎自登基以來,尚未受過如此斥責(zé),故惱羞成怒地大叫:“拉出去!廷杖四十大板!”
錦衣衛(wèi)立即上來架走白發(fā)蒼蒼的首輔韓。
韓雖淚水徐徐,但依然鐵骨錚錚:“忠臣節(jié)義之士,何懼以刑威脅!”
周廷儒見狀,連忙躬身上前,悄聲地說:“請陛下息怒!首輔生性倔強,年老糊涂,認(rèn)準(zhǔn)的歪理咬住不放,皇上不必與之計較,當(dāng)宜連同袁崇煥通敵案一并處置?!?/p>
崇禎斜視一眼被架起的韓:“罷了!首輔人老體弱,朕不忍加刑,免除廷杖,從輕發(fā)落,罷職回鄉(xiāng)。”然后,他將目光掃向列朝官員,以天子威嚴(yán)厲聲下旨:“次輔錢龍錫歷踐朝綱,私結(jié)邊將,投獄問罪!袁崇煥凌遲處死!”
朝堂之上,立時一片大嘩!
大明帝國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和被稱之為“鐵血皇帝”的明成祖朱棣,為了推行他們的所謂“以猛治國”,設(shè)置了中國歷史上最殘酷、最野蠻的刑罰。這些酷刑名目繁多,不可勝數(shù):像什么“刷洗”、“秤竿”、“抽腸”、“剝皮”、“墨面”、“斷舌”、“閹割”,以及什么挑膝蓋、錫蛇游等;而在死刑方面,則有“棄市”(即殺頭)、“梟示”(也叫梟命)、“種誅”(就是族誅,一人犯罪,殺滅整個家族)。但其中,最最野蠻殘酷的,還是凌遲。
所謂凌遲,即是俗稱的剮刑。凌遲者,先斷其肢體,一刀刀、一點點地削割其肉,最后方割斷咽喉。
這是犯有“大逆”之罪所遭受的極刑,而對大明王朝赤心耿耿、功高蓋世的袁崇煥,卻因忠正無私而遭此厄運,這怎能不令人為之扼腕呢!
但更令人嗟嘆扼腕的,還是京都的城民。當(dāng)一張印著朱紅“圣諭”二字的露布貼在街頭,上面赫赫墨字寫著:“袁崇煥凌遲處決敕”時,人山人海的北京城民爭相觀閱。
這些被袁崇煥千里馳援浴血奮戰(zhàn)解救出來的百姓,不僅沒有一人對袁崇煥有一絲的感激或同情,相反,滿城百姓還是一片咒罵聲。
一老先生目視布告,憤恨地朗朗誦讀:“……罪臣袁崇煥欺君謀叛,結(jié)奸蠹國。明為復(fù)遼,暗通敵國。私藏夷使,助賊入關(guān)。戎馬拒戰(zhàn),堅請入城。生靈涂炭……”這位看上去頗知書識禮的老先生,讀著讀著不由啐了一口唾沫,氣憤罵道:“家賊!國賊!豬狗不如的東西!真該千刀萬剮!”
這能怪北京的城民嗎?露布上兩個朱紅的大字“圣諭”,說明這是至圣至明的皇上的諭示,普通百姓怎么可能去懷疑,怎么敢去懷疑這“圣諭”的對錯真假呢?百姓均懷著對圣諭的無比崇信,因之對袁崇煥更加恨之入骨,七嘴八舌地紛紛咒罵:“凌遲處決,活剮千刀,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