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怎樣寫散文(1)

季羨林自選集:讀書-治學(xué)-寫作 作者:季羨林


2002年4月

本文是季羨林為1980年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天竺心影》一書寫的序。

我從小就喜歡舞筆弄墨。我寫這種叫做散文的東西,已經(jīng)有 50年了。雖然寫的東西非常少,水平也不高,但是對其中的酸、甜、苦、辣,我卻有不少的感性認識。在生活平靜的情況下,常常是一年半載寫不出一篇東西來。原因是很明顯的。天天上班、下班、開會、學(xué)習(xí)、上課、會客,從家里到辦公室,從辦公室到課堂,又從課堂回家,用句通俗又形象的話來說,就是:三點一線。這種點和線都平淡無味,沒有刺激,沒有激動,沒有巨大的變化,沒有新鮮的印象,這里用得上一個已經(jīng)批判過的詞兒:沒有靈感。沒有靈感,就沒有寫什么東西的迫切的愿望。在這樣的時候,我什么東西也寫不出,什么東西也不想寫。否則,如果勉強動筆,則寫出的東西必然是味同嚼蠟,滿篇八股,流傳出去,一害自己,二害別人。自古以來,應(yīng)制和賦得的東西好的很少,其原因就在這里。宋代偉大的詞人辛稼軒寫過一首詞牌叫做“丑奴兒”的詞: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要勉強說愁,則感情是虛偽的,空洞的,寫出的東西,連自己都不能感動,如何能感動別人呢?

我的意思就是說,千萬不要勉強寫東西,不要無病呻吟。

即使是有病呻吟吧,也不要一有病就立刻呻吟,呻吟也要有技巧。如果放開嗓子粗聲嚎叫,那就毫無作用。還要細致地觀察,深切地體會,反反復(fù)復(fù),簡練揣摩。要細致觀察一切人,觀察一切事物,深入體會一切。在我們這個林林總總的花花世界上,遍地潛伏著蓬勃的生命,隨處活動著熙攘的人群。你只要留心,冷眼旁觀,一定就會有收獲。一個老婦人布滿皺紋的臉上的微笑,一個嬰兒的鮮蘋果似的雙頰上的紅霞,一個農(nóng)民長滿了老繭的手,一個工人工作服上斑斑點點的油漬,一個學(xué)生瑯瑯的讀書聲,一個教師住房窗口深夜流出來的燈光,這些都是常見的現(xiàn)象,但是倘一深入體會,不是也能體會出許多動人的含義嗎?你必須把這些常見的、習(xí)以為常的、平凡的現(xiàn)象,涵潤在心中,融會貫通。仿佛一個釀蜜的蜂子,醞釀再醞釀,直到醞釀成熟,使情境交融,渾然一體,在自己心中形成了一幅“成竹”,然后動筆,把成竹畫了下來。這樣寫成的文章,怎么能不感動人呢?

我的意思就是說,要細致觀察,反復(fù)醞釀,然后才下筆。

創(chuàng)作的激情有了,簡練揣摩的工夫也下過了,那么怎樣下筆呢?寫一篇散文,不同于寫一篇政論文章。政論文章需要邏輯性,不能持之無故,言之不成理。散文也要有邏輯性,但僅僅這個還不夠,它還要有藝術(shù)性。古人說:“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庇终f:“不學(xué)詩,無以言?!睂懮⑽慕^不能平鋪直敘,像記一篇流水賬,枯燥單調(diào)。枯燥單調(diào)是藝術(shù)的大敵,更是散文的大敵。首先要注意遣詞造句。世界語言都各有其特點,中國漢文的特點更是特別顯著。漢文的詞類不那么固定,于是詩人就大有用武之地。相傳宋代大散文家王安石寫一首詩,中間有一句,原來寫的是“春風(fēng)又到江南岸”,他覺得不好;改為“春風(fēng)又過江南岸”,他仍然覺得不好;改了幾次,最后改為“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自己滿意了,讀者也都滿意,成為名句?!熬G”本來是形容詞,這里卻改為動詞。一字之改,全句生動。這種例子中國還多得很。又如有名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原來是“僧推月下門”,“推”字太低沉,不響亮,一改為“敲”,全句立刻活了起來。中國語言里常說“推敲”就由此而來。再如詠早梅的詩“昨夜風(fēng)雪里,前村數(shù)枝開”,把“數(shù)”字改為“一”字,“早”立刻就突出了出來。中國舊詩人很大一部分精力,就用在煉字上。我想,其他國家的詩人也在不同的程度是致力于此。散文作家,不僅僅限于遣詞造句。整篇散文,都應(yīng)該寫得形象生動,詩意盎然。讓讀者讀了以后,好像是讀一首好詩。古今有名的散文作品很大一部分是屬于這一個類型的。中國古代的詩人曾在不同的時期提出不同的理論,有的主張神韻,有的主張性靈。表面上看起來,有點五花八門,實際上,他們是有共同的目的的。他們都想把詩寫得新鮮動人,不能陳陳相因。我想散文也不能例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