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倭寇是怎樣煉成的(3)

不容青史盡成灰:明清卷 作者:張嵚


  

明朝中前期雖有倭患,但終未如后來嘉靖朝那般釀成曠日持久的戰(zhàn)火。論原因,一則彼時日本還是一個統(tǒng)一的“主權(quán)國家”,其政府對于本國海盜尚能控制,為了中日貿(mào)易的經(jīng)濟利益,也多次配合中國剿滅倭寇。但最主要的原因,則是中國東南沿海軍民們長久以來的浴血奮戰(zhàn)。

與明朝中期戚繼光、俞大猷等抗倭名將相比,明朝前期抗倭將領(lǐng)們的聲名相比之下遜色很多,這主要是因為彼時明朝最大邊患不在海邊。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蘇州指揮副使王湛率軍“斬倭寇二百人”,是為大明抗倭戰(zhàn)爭的第一個勝仗。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湯和屬下千戶李鼎率“輕舟三十條”,在浙江定海擊破倭寇水師,“奪大船三條,溺死百人”,是大明朝第一次在海上擊敗倭寇。洪武一朝三十年,倭寇的大規(guī)模入侵有7次,其中被明軍擊潰5次。之后的整個15世紀100年里,倭寇的大規(guī)模入侵有歷史記錄的達14次,被大明擊潰有10次,正是諸多官兵的浴血奮戰(zhàn),保衛(wèi)了彼時中國海疆邊民的平安。而這期間最著名的勝利,當屬發(fā)生在明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六月的望海渦大捷。

望海渦,位于今天遼寧大連金州南端,自明朝立國起,就是防衛(wèi)倭寇入侵的前哨。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朱棣任命早年跟隨他南征北戰(zhàn)的親信劉江為遼東左都督,鎮(zhèn)守遼東廣寧衛(wèi)備倭。

劉江,江蘇宿遷人,是早年跟隨朱棣參加“靖難之役”的親兵,朱棣北征阿魯臺時,曾親率騎兵沖擊阿魯臺后陣,“手刃敵人十余”,迫使阿魯臺大潰,可謂勇將。劉江到任后經(jīng)過勘察,認定離金州70里的望海渦乃“咽喉之地”,遂在當?shù)伛v兵,嚴陣以待。他還“發(fā)動群眾”,招當?shù)亍熬谒灾济瘛?,在周邊海域一帶乘小船布控偵查,嚴防倭寇入侵。永樂十七?公元1419年)六月,偵查到東南海域有火光,確認倭寇即將來襲,立刻調(diào)遣精兵在當?shù)卦O(shè)伏,次日2000余倭寇登陸攻擊,劉江不為所動,派屬下徐剛埋伏于望海渦山下,另派百戶江隆率領(lǐng)他精心挑選的“健銳勇士”繞道敵后,約定“旗舉而伏起,聞炮鳴而奮擊”。不久倭寇進入伏擊圈,劉江命令鳴炮,繼而身先士卒奮勇沖殺,明軍伏兵大起,艱苦的戰(zhàn)斗從清晨打到黃昏,倭寇倉皇逃命到山下櫻桃堡內(nèi),企圖負隅頑抗,劉江嚴令部將不許攻擊,故意露出一個缺口,引誘倭寇逃命,然后命士兵在倭寇出逃時截擊,終將倭寇大部殲滅,少數(shù)逃到海邊的倭寇,也被劉江早已安排好的水師活捉,是役斬首1900余級,生擒數(shù)百人,2600名倭寇無一漏網(wǎng)。這是倭寇侵擾中國沿海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的“全軍覆沒”。捷報傳來,朱棣大為高興,封劉江為“廣寧伯”,賜名為劉榮。當?shù)剜l(xiāng)民也自發(fā)為劉江修筑“真武廟”以表紀念。次年四月,劉江病逝,朱棣甚為悲痛,賜謚號為“忠武”,安葬于北京永定河畔四平山。今天北京官園南邊廣寧伯街,就是其先前府邸的遺址。

望海渦大捷,在明朝前期的抗倭戰(zhàn)爭里有重要意義,此戰(zhàn)后100年間,除了日本“經(jīng)貿(mào)代表團”的貿(mào)易糾紛外,大規(guī)模的倭寇入侵基本消失了。倭寇再次以千人以上規(guī)模大肆侵擾,應(yīng)是百年后嘉靖朝中后期的事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