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歷史學家孫隆基,二十年前以一本《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名噪海內(nèi)外,專論中國人的國民性格和文化文法,可惜這本書在內(nèi)地一直沒有正式出版,直到2004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獲作者授權出版了此書。作者的另一本論文集《歷史學家的經(jīng)線——歷史心理文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也同時問世。
孫隆基對心理學很有偏愛,知人論世經(jīng)常從心理分析落筆,他自負地說:“筆者可以保證的一點是:這本文集中每篇文章的角度皆獨具一格,都是在中國的思想和學術界少見的?!蔽募凶詈笠黄度狈Α靶浴迸c“暴力”:非美國式人格》,拿中國人的國民性與美國人的國民性比較,很有意思。
“二戰(zhàn)”以后,美國軍方撥了一點沒用完的經(jīng)費給高校學者,開設“當代文化研究”,專門考察各國的國民性,著眼點是各國國民的“文化與人格”,《非美國式人格》從那時候開說,介紹幾十年來美國研究者對中國人的一些看法。
美國人自己特別強調兩性的性征在心理和人格方面“全面盛開,充分明朗”,爺們就是爺們,娘們就是娘們。在美國人眼里,中國雖然是個傳統(tǒng)的男權社會,但男性的心理發(fā)育不全,過分與媽媽認同,沒有經(jīng)歷確立自己男性性別的心理成長期。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中國的男孩子在心理成長方面根本沒過“弒父娶母”(Oedipal)這一關?!霸谶@個階段上,男孩是完全與媽媽認同,根本沒有想到自己是‘男人’而必須和爸爸搶女人?!睕]過這一關,中國男人的心理后遺癥就是一直特別幼稚,特別脆弱。
在美國人看來,中國男性性格上最缺乏的就是“性”與“暴力”,很少確認自己雄性攻擊者的地位。反映在文化上,中國傳說中的浪漫公子都是細皮嫩肉優(yōu)柔寡斷的書生,現(xiàn)在的社會風氣還在欣賞文弱的博士。但放到美國粗人那里,這些角色根本就是男性垃圾。美國人的英雄從來就不是知識分子,而是運動員。在美國,一般男人都不敢去沾文化藝術的圈子,他們會覺得這個行當太娘娘腔。像沈宏非這樣,沒事老給三聯(lián)寫稿子,落在美人眼里,他十有八九是個基佬,別看他長了一臉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