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日本的‘冬天’,20世紀的最后20年,日本人在今后的日子里將會以什么樣的心情回首這段往事?這是我們親手營造的經濟生活,前一個10年的熱脹和后一個10年的急劇冷縮,還有1990年泡沫經濟破滅時我們經歷過的精神的失落和閉塞感。所有這些我們將向后代作何解釋?”這段話出自日本神奈川大學經濟學部教授吉川元忠的著作《金融戰(zhàn)敗》一書。它準確概括了日本20世紀的最后20年所經歷的變化以及日本民眾復雜的歷史情感。
“得意忘形”的十年熱脹
說起“泡沫”這個詞,大家一定會聯(lián)想起日本。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是日本經濟泡沫的最終形成時期,整個日本都沉浸在因資產泡沫而形成的狂熱和陶醉之中。
“日本可以說不!”
“日本將超越美國!”
“日本第一!”
一系列得意忘形的語言出現(xiàn)在日本各式各樣的媒體和書刊上。不過,論股市規(guī)模,日本的確曾成為過世界第一。
1985年9月,“廣場協(xié)議”之后,日元迅速升值造成出口制造企業(yè)業(yè)績惡化。
為了扶持出口制造企業(yè)和擴大內需,日本政府從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連續(xù)五次調低官方貼現(xiàn)率,并啟動緊急財政政策以刺激經濟。但是,失去投資方向的資金還是大量流入股市,引發(fā)了日本股市投機熱潮。
1986年初,日經平均股價開始迅速上升,3月突破萬日元大關,股票交易呈現(xiàn)空前活躍狀態(tài),一些大的制造企業(yè)也紛紛轉向理財,開始出現(xiàn)理財收入超過本身業(yè)務收入的不正?,F(xiàn)象,日本股市開始向機構化方向發(fā)展。
1987年3月,日本股市的市價總額已經達到26880億美元,占全世界的36%,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即使遭到了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全球股市暴跌的襲擊,日本股市上升的腳步也未受阻。1988年12月,日本股市的平均股價沖破3萬日元大關,股票市場總市值達到477萬億日元,首次超過日本當年GDP(387萬億日元)。1989年12月29日,日經平均指數(shù)達到歷史最高點點,市盈率高達倍。這幾乎是牛市之初的3倍,股票市場總市值上漲到611萬億日元,相當于GDP的倍。僅是日本電信電話公司的股票牌價就高于安聯(lián)保險公司、巴斯夫集團、寶馬、戴姆勒、德意志銀行、蒂森鋼鐵集團的牌價總和。股市巨大的財富效應使日本民間消費支出連年增長,整個日本都沉浸在富足之中。
隨著股價的上升,日本主要城市的土地價格也開始猛漲。自1985年起,東京、大阪、名古屋、京都、橫濱和神戶六大城市的土地價格每年以兩位數(shù)上升,1987年住宅用地價格竟上升了,商業(yè)用地則跳升了。1990年,六大城市中心的地價指數(shù)比1985年上漲了約90%。在東京都市圈,從1986年開始,出現(xiàn)了幾乎是垂直式的地價上漲,高峰期1990年的地價大約是1983年的倍。東京帝國廣場下面一平方英里土地的價格,居然比整個加利福尼亞的土地價值還要高,一個東京都的地價就相當于美國全國的土地價格。隨著地價暴漲,城市住宅價格也開始水漲船高。一般來說,勞動者僅靠工資收入所能購入住宅的價格限度應是年收入的5倍左右。在1990年,東京都市圈的住宅價格與年收入之比已經超過了10倍,在核心地區(qū)更是達到了近20倍的水平。即使在大阪都市圈,這個比值也超過了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