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從這個時期開始向幼兒過渡。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表現(xiàn)得更加活躍,個性更加突出。但是,寶寶的不安感、發(fā)生事故的幾率都會增加。謹慎地給他支持的同時,也要大膽地讓他多活動。
寶寶的生理狀況身體發(fā)育身體狀況 寶寶逐漸不是那么胖了,甚至會感覺他有點瘦了。而且無論寶寶體重多少,因為手腳都開始變大,所以皮下脂肪開始減少。寶寶的身體也更輕,體型向適應走路的方向發(fā)展。從這方面講,寶寶也開始向幼兒轉(zhuǎn)型。發(fā)育也是因人而異。有的孩子早,有的晚,而且呈現(xiàn)出鮮明的個性。牙齒牙齒生長的時間和順序一般為6~8個月開始長下前牙(門牙),8~10個月開始長上門牙。但在長牙方面?zhèn)€人差異也很大。有的寶寶在3~4個月時長第一顆牙,甚至是出生不久就長上牙。而有的寶寶最先長出的是上下門牙旁邊的牙(側(cè)門牙)。但寶寶最遲在10個月到1歲多的時候,應該上下長出四顆牙了。所以,即使有點晚,也不用擔心。如果是不長牙的無齒癥,僅限于是伴隨全身畸形的先天性多發(fā)畸形綜合癥,這是十分罕見的。另外,牙與牙之間有縫隙是十分正常的。前牙排列形狀可能呈現(xiàn)“八”字形,但隨著下顎的發(fā)育,應該會更加整齊。所謂“地包天”就是指下牙比上牙向前突出。但隨著上顎逐漸發(fā)育,會逐漸正常。而且寶寶是下顎先發(fā)育,然后上顎才開始突出。與之相反的齙牙只是寶寶的一種外貌。不但不要認為不好看,更要覺得這是寶寶的可愛之處。稱之為齙牙是不尊重的。最好不要因此在心理上感覺與其他寶寶有差距。另外,有人說如果寶寶長時間吸吮乳房奶瓶會影響牙齒排列。這有什么科學理論?在日本,正常狀態(tài)下寶寶吃母乳吃到兩歲半,但是大部分的人牙齒也沒有不整齊啊?,F(xiàn)在在美國等地使用人工乳頭的人日益增加,但也沒有看到美國人的牙齒排列不整齊。據(jù)說長牙的時候會發(fā)燒,但這不是什么問題。即使發(fā)燒,也就是微熱,不用管它。但寶寶長牙的同時也會開始咬牙。有的寶寶很嚴重。但即使這樣也沒有什么害處。如果喜歡磨牙器,讓他咬也沒有什么壞處。如果不用,也不影響發(fā)育。關(guān)于牙齒問題,請參照疾病篇。(→疾病篇pp895~900)
身體活動小便——寶寶的腎臟功能已經(jīng)接近大人了。所以小便的次數(shù)大大減少。即使是在晚上,一般的寶寶也就需要換一次尿布。也有的寶寶可能早上起來才換尿布。小便不僅與腎臟有關(guān),也與寶寶的性格息息相關(guān)。神經(jīng)質(zhì)的寶寶夜里哭鬧好幾次,借此就要給他換尿布。
大便——寶寶的消化功能日益成熟,吃的種類也非常豐富,所以大便的形狀基本上與大人很接近。次數(shù)、時間也差不多可以固定。但也會因消化能力的不同,呈現(xiàn)出差異。有的寶寶大便干燥,有的寶寶多次拉稀。如果寶寶的食欲、情緒沒有什么變化,就不用特別擔心。
睡眠——寶寶的睡眠時間逐漸減少,而且達到不想睡覺喜歡醒著的狀態(tài)。因此,寶寶白天的時間和以前基本相同,但夜里醒來的次數(shù)卻會增多。如果家長睡覺比較晚,寶寶很有可能養(yǎng)成晚上不喜歡睡覺的習慣。另外,有的寶寶在白天的作息可能發(fā)生變化。以前是上午、下午各睡一次,而現(xiàn)在有可能是一次。當然這也會影響寶寶晚上睡覺,早上起床的時間。寶寶白天睡一次,就容易在凌晨的時候醒來,晚上也有可能不睡覺。寶寶的睡眠習慣的變化會影響家長的生活,但這也無可奈何。所以必須提前有思想準備。但如果自己感覺過于為難,也不是沒有不能解決的辦法。
(→p256)發(fā)育隨著身體活動的變化,寶寶的體重一般不太增加,甚至有可能減少。只要寶寶健康,不生病就不用擔心。當然寶寶的體重也有差異。9個月大的時候大約在74~102公斤,1歲的時候大約在8~11公斤左右。身長也是如此。9個月大的時候大約在675~75厘米,1歲的時候大約在71~785厘米左右。頭圍和胸圍變化不大。9個月大的時候在45厘米左右,1歲的時候大約在46厘米,但最多也就是1~2厘米的差距。身體活動和心理活動身體活動從坐到扶著站——寶寶可以坐得很穩(wěn)當,也可以轉(zhuǎn)身,把身子挺直,有節(jié)奏地抬起屁股。因此可以觀察到寶寶更喜歡活動、更想抬高自己的姿勢。特別是寶寶應該可以通過雙手,手腕用力,向上挺直身子。寶寶9個月的時候,會因腰力不支而摔倒,跪下去,即使站起來,也有可能不太穩(wěn)當。進入到10個月,寶寶基本上可以依靠大人雙手的力量,穩(wěn)穩(wěn)地站起來。特別是在此之前,寶寶可能會積極地去抓東西。比如說他會找抽屜的把手、椅子。一個人應該可以能扶著東西站起來。而且,不久之后,他能更穩(wěn)當?shù)胤鲋鴸|西站起來。不費力地抬起一只腳,往旁邊挪一挪。我想可以朝扶墻走越來越接近了。
爬——已經(jīng)會爬的寶寶,到了9個月到10個月的時候,活動會更加靈活、敏捷。寶寶發(fā)現(xiàn)感興趣的東西,會一下子趴下,以驚人的速度朝著目標前進。有的寶寶靠雙臂力量向前劃,有的寶寶是自由游的姿勢,有的寶寶像尺蠖一樣行進,姿態(tài)各異。這也跟寶寶的月齡有關(guān)。總之,寶寶可能會發(fā)生危險,一定不要超出大人的視線范圍。特別是那些像靠四肢活動的動物一樣,“把屁股抬高”的寶寶,會逃避換尿布,這對大人來說比較困難。家長只能邊跟著他動,邊給他墊上尿布。另外,有不少寶寶在這個時期,不會“爬”,只是坐著動。作為家長可能會覺得寶寶磨蹭。但如果寶寶不爬,卻能穩(wěn)當?shù)刈蛘呤欠鰤φ?,就應該不用擔心?/p>
扶著墻走——可以穩(wěn)穩(wěn)地扶著站的寶寶,逐漸開始會扶著墻走。寶寶扶著椅子、矮桌子來回轉(zhuǎn),或者是馬上向其他椅子伸出手,開始扶著。當然也有的時候會失敗,摔倒。寶寶到10個月時,如果用手扶著他,他可能會一點一點地邁步。看到這幅場景,家長或許因為擔心,心里會感到難受,但只要寶寶樂在其中就沒有什么問題。心懷希望讓他走是最好的。但如果中途寶寶因腰力不支而突然哭起來,就要馬上停止。特別是寶寶到了11個月的時候,把隨便抓到的東西都當做支撐,開始朝著自己想去的地方前進。盡管寶寶性格不同,但也不要猶豫,應該讓他大膽地邁步。有時家長甚至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寶寶想要爬上椅子或者樓梯。什么時間可以完成扶墻走這個動作是因人而異的。晚的孩子與早的孩子相比要差將近半年。所以,如果有點慢,但只要能坐、能扶著站的話就不用擔心。
獨自站立——經(jīng)過一段時間,寶寶到了1周歲左右,讓父母最為感動的是他可以獨自站立。寶寶如果能扶著站,會扶墻走,就能意識到他可以獨自站立了。但寶寶自己可能意識不到,而自己卻會利用機會而站起來。比如把玩具拿在兩只手里或者扶墻走的時候。但姿勢可能還不是很好看,馬上又會屁股著地摔倒。家長看到這幅情景的時候,不禁會開心地笑出聲。但如果聲音過大,寶寶也許會哭出聲來。所以,一開始不要過于高興,從第二次開始要盡量控制自己激動的情緒,靜靜地鼓勵他。寶寶很有可能被鼓勵地快要站起來的時候,卻因為害怕而站不起來。所以,寶寶會很享受站起來之后,屁股著地又站起來這個過程。不久,他就可以隨意地站起來了。但不能著急讓寶寶坐在飯桌旁的椅子上,因為他有可能掉下來,或者是用手亂動餐具。這樣做只能拿他沒辦法。在此之前,最少要用一只手扶著寶寶,他能走一點點。但開始獨自站立的時候,和扶著站一樣,寶寶與寶寶之間差距很大,甚至會達到半年。
但如果寶寶可以扶著站或者扶墻走就不用擔心了一個人走路(開始走)——走路比站立更讓父母感到欣慰。但這也不是寶寶的意識所決定的,而是靠時機。比如有的寶寶扶著墻走,在遠處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東西;或者是站著的時候,父母向他招手等等都有可能。而且我覺得人本來就是靠兩條腿走路的。所以一開始會感到寶寶動作很笨拙,基本上走2~3步就有可能屁股著地。父母靠近的話,他也許倒在他們的懷里。這是一個多么有意思、多么可愛的瞬間。請拍手喝彩、歡呼起來。寶寶也會由此被鼓勵。但如果聲音過大,有的寶寶就會開始哭,甚至不走了。所以請慎重一些。寶寶開始走路的時間也會有驚人的差異。一般的孩子是在1歲零2~3個月,早的話在10~12個月,有的甚至更早,在7~8個月。但相反,晚的寶寶將近1歲半,甚至是1歲零7~8個月。但只要沒有什么特別的異常,走路的早與晚,和寶寶將來的運動能力、智力沒有關(guān)系。但寶寶走路的早晚卻與寶寶的性格有很大關(guān)系。走路早的寶寶說得好聽是膽子大,說得不好聽是冒失。走路晚的寶寶說得好聽是慎重,說得不好聽是膽小。但這只是寶寶的性格,希望對此對寶寶進行教育。
心理活動小淘氣——感受加深。這個時期的寶寶雙手力量加強,動作更加靈活。寶寶到了9個月,基本上都可以用雙手把碗送到嘴邊,用兩只手輪流拿玩具,打開抽屜,把里面的東西翻出來。即使是彈珠大小的東西他也有可能會抓住。到了10個月,他會打開抽屜,把杯子、盤子倒過來,更加淘氣了。有時也會把并不是很重的門、隔板打開,所以寶寶這時不要超出大人的視線范圍。寶寶接近1歲的時候,還有可能打開盒子蓋、瓶子蓋,甚至拔電線、旋轉(zhuǎn)電視按鈕、玩電腦,所以更不能疏忽了。但是,如果家長發(fā)現(xiàn)寶寶一個人拿奶瓶,或者是隨意翻畫報,用鉛筆或者圓珠筆亂寫亂畫的話,是一個讓家長非常高興的開始吧。寶寶變得越來越聰明了。但不要簡單地斷定。也許寶寶在這個時期只是開始對周圍的事情、東西、人更感興趣。但這種興趣比3~6個月階段的注意力更加準確,敏感。因此,寶寶才會在很多地方把手伸出來。他會關(guān)注其他的事情、東西、人,但不會加以區(qū)分;也會突然改變主意。比如盡管他想做的事情很多,但偶爾聽到音樂的話,他也會伴隨節(jié)奏跳起舞來。順便說一句,有的家長看到寶寶伴著節(jié)奏跳舞會認為寶寶具備音樂天賦。但令人遺憾的是未必如此。幾乎所有的孩子在1歲的時候都會對音樂產(chǎn)生敏銳的反應。
擺弄身體——對自己的意識。寶寶的感覺加深當然也體現(xiàn)在對自己身體的方面。寶寶會意識到外界的事情、東西、人與自己的關(guān)系,因而也會越來越客觀地面對自己。而且,構(gòu)建自己的身體也是與自己零距離的。這一點不能否定,而且也不能是沒有聯(lián)系的。正因如此,寶寶會逐漸愿意擺弄身體。特別是對耳垂、肚臍、陰莖、陰道,這些凹陷或突出的部分會特別感興趣。當然也許是因為手指容易進入,容易發(fā)癢。但他也會隱藏對性器官的特別感覺。如果他頻繁吃手,可能是由于某些原因。寶寶吃手是想確認自己的身體,封閉在自己的世界里,使自己的內(nèi)心更加安定(→疾病篇p947)。有的寶寶用頭去撞擊床和墻是因為他開始意識自己的頭部。有一種說法是欲望得不到滿足,但似乎不科學,也有不少寶寶打自己的頭(→疾病篇p968)。特別是這個時期,寶寶可以朝后看了,也開始注意自己身后有什么東西了。總之,可以肯定寶寶已經(jīng)逐漸把自己與周圍的世界聯(lián)系起來了。
追趕、認生——另一面就是寶寶從不到1歲到1歲半左右,對于存在的不安,會感到非??謶帧R驗橹皇且粋€人存在而感覺不安。認為無依無靠的時候?qū)殞氁话愣紩蝗蛔汾s。特別是注意到家長不在身邊的時候,臉色會突然大變,開始哭鬧,奮力追趕。特別是家長進入衛(wèi)生間,他找不到的時候,他會砸門,放聲哭鬧。這個時候不要把他丟下,應盡快把他抱起來,最好帶他一起去衛(wèi)生間。有很多寶寶會非常認生。如果是這樣,肯定是因為不知道對方與自己是什么關(guān)系。即使是家長抱著,如果眼前的人很陌生,以及不知道他要做什么的時候,他會一直用眼睛盯著,然后開始哭。從這點來看,與寶寶6個月大左右因為對父母的依戀而認生是不一樣的。這個時候,要表明對方不會給他帶來傷害。注意力一轉(zhuǎn)移,家長就會進入到與對方的談話中。幸好,這個時候,寶寶已經(jīng)不哭了,也逐漸能和對方接近。如果他一直哭個不停,就只能盡快讓寶寶和對方分開。
模仿別人——向人同化。這個時期的寶寶與恐懼相反,開始能讀懂人的感情,和人步調(diào)一致。比如看見熟人的時候,他會順著那個人的視線盯著看。而且,如果對方很認真,他也會很認真,別人很開心,他也會很開心??吹叫『⒌臅r候感覺開心是因為發(fā)現(xiàn)對方和自己距離很近,感覺十分親近。特別是看見小孩的時候,寶寶會向前探身,開心地發(fā)聲,全身搖擺。特別是到了1歲左右,更會模仿身邊的大人,比如移動電腦鼠標,用梳子梳后腦勺,更有可能是化妝。產(chǎn)生這種行為表明整個身體甚至連手指尖都會有意識地協(xié)調(diào)活動。不僅如此,寶寶想和其他人動作一樣連動起來,超出想象地活動起來。剛出生的寶寶是無意識尋找,但到了這個時期,他會有意識地模仿、同化。到了這個時期,寶寶甚至會摸摸家長的臉,哄哄家長,甚至往家長的嘴里塞東西。這樣的行為是一種“親性”,也就是說可以看到寶寶具備充分會照顧人的品行。
開始表演——邁向能動主體。寶寶進入開始表演的時期。只要家長訓練,一般的寶寶都會做出“再見”、“不不”、“笑笑”、“點頭”等動作。而且如果大人們鼓勵,他還會得意地反復。這表現(xiàn)出他強烈的希望別人給予認可。但是,也有很多寶寶連一個動作都不會表演。這與寶寶的脾氣有關(guān)。不用擔心,也不要過于勉強。寶寶會把自己手里的玩具交給家長,特別是會走路的時候,只要家長要求,他也會把報紙拿給大人。也就是說他已經(jīng)會很開心地把拿著的東西交給大人,馬上又返回去接著拿。因為相反方向的動作很有意思,又能和家長心靈相通,寶寶會感覺非常開心吧。寶寶在這個階段更愿意一個人去做點什么。比如一個人用勺子吃飯。也許不會用得很好,但如果家長幫忙,他可能會甩手,生氣。不僅如此,寶寶對東西的操作更加嫻熟,對更加熟練充滿信心。在此基礎(chǔ)上,這個時期的寶寶好像更能感覺將要做什么事。其證據(jù)就是寶寶即使看不到寶寶玩具從桌子上掉下來,也會先考察一下,看看玩具是不是會滾落。家長給寶寶開始換衣服的時候,他已經(jīng)意識到要出去。被家長抱起來的時候非常開心。所以這些事情已經(jīng)看出來寶寶開始向成為能動的主體進步了。
語言萌芽語言理解——寶寶開始意識向人同化的同時當然也開始對語言產(chǎn)生興趣。本來,寶寶在出生以后,就具備理解語言、發(fā)展語言的條件。而且也體現(xiàn)出寶寶更有意識地向人同化。當然這個時期也因人而異。有的寶寶過了10個月,只要喊他的名字,他就會回頭看。即使是開玩笑,說“不能過來”,他也會在瞬間停下來。他拿那東西的時候說“給我吧”,他甚至會遞過來。特別是寶寶到了1歲,聽到眼前不存在的人、東西、事情之后,能夠慢慢理解。比如可以指著外出方向的門問“爸爸呢”,或者是和他說“媽媽要吃飯了”,然后坐在餐桌旁吃飯。
開始說話——寶寶懂話之后,逐漸開始運用語言。比如寶寶聽到“吃飯”的時候,不僅會坐在餐桌旁,然后會說“吃飯”,然后趕著吃飯。如果他不想吃,就說“不不”,然后開始逃避。寶寶想出去的時候,會指著玄關(guān)說“啊、啊”,來到不喜歡的醫(yī)院前,他也許會叫著“不不”然后哭鬧。此外,想回家的時候,他會揮著手說“拜拜”。寶寶的語言愈加豐富與在學校學英語是完全不同的??吹揭环N事物的時候,他不是記住它的意思,而是憑經(jīng)驗去記住這種感覺。因此,當說到“爸爸”的時候,他會指著旁邊的男性,提到“吃飯”,讓他吃飯的時候,他卻有可能會抱住家長,容易犯一些小錯誤。寶寶說話的順序,未必是從單詞或者是一句話開始。有時他會令人驚訝地說“汪汪……這邊……有……”等一連串的詞語。此時,在寶寶大腦中,“語言“已經(jīng)由有含義的單詞組合起來,而且越來越熟練。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寶寶使用的詞匯意思未必與大人理解的完全一樣。有的時候說“汪汪”,他會指著小貓或者是小雞。甚至“有”是“來”的意思。但這多少已經(jīng)顯示出寶寶開始對適合小孩的事物、事情有了自己的認識。雖然如此,但不能著急地讓寶寶運用語言。把所有動物都理解為“汪汪”不能認為是一種誤解。這只是因為對于動物的認識過程、命名,大人與寶寶之間存在差異。不同國家之間存在文化差異也是如此。寶寶和“其他有文化”的人一起生活一段時間,就能享受其語言的樂趣。因此,寶寶的語言不會總是停留在某個階段。同是在日本,和大人一起生活的寶寶肯定會使用日語。寶寶看見小貓的時候發(fā)出“汪汪”的聲音,家長一定會給他糾正說“喵喵”。寶寶于是也開始模仿“喵喵”。這樣,寶寶才能根據(jù)叫聲區(qū)分小貓和小狗。這個時候沒有用大人的語言教他說“小貓”。家長說“喵喵”,再加上寶寶通過感覺和聲音,才更容易理解。特別是寶寶即將會說話的時候,不要像學校一樣給他灌輸。和他生活在一起,心與心溝通比任何東西都重要。在這個期間不要特別在意寶寶說話的早與晚。什么時間開始說話,寶寶之間的差別非常大。有的寶寶在1歲的時候就可以說一個單詞、兩個單詞,早的話10個月就可以。但晚的寶寶可能接近2歲的時候只會說“啊、啊”。有的則更晚,到了三四歲還不怎么會說。但不管是什么時間,如果聽力沒有問題,就會明白家長說“吃飯啦”等等句子的意思。只要他愿意和喜歡的大人、孩子一起玩就不用擔心。而且可以肯定在他的大腦里一直在儲存豐富的文章。所以,一旦會說話了,很多寶寶會滔滔不絕說個不停。當然,也有的孩子不怎么愛說是因為寶寶的性格或者說話本身并不是令人非常激動。如果家長因此性急的話,寶寶也會緊張,甚至會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了。嬰兒手勢嬰兒手勢可以促進寶寶的人際交往。因為寶寶說話還不是很利索,所以要通過手勢來表達他想說的。比如通過身體活動能更快更好地理解。但重要的是家長也要用手、腳、嘴教給他如何使用身體來表現(xiàn)。比如想說“更加”的時候,家長可以教給他用食指輕輕地敲另一只手的手掌。這樣親子之間心心相通,可以促進寶寶的語言和智力發(fā)育。但有的時候,無論怎么向他做手勢,他都不給予反應。家長遇到這樣的情況,很容易著急。這是事與愿違的,也容易影響親子交流。寶寶的語言和智力開發(fā),不需要過于細致,正常地培養(yǎng)即可。所以,不需要被寶寶手勢所限制住。與形式相比,自然流露更好一些,哪怕是寶寶的表情、動作,對于東西的欲望,這些應該自然更好。家長在和寶寶交流的時候也需要自然地流露、表現(xiàn),傾訴的時候不要勉強,全身放松。認為寶寶手勢只是單純的形式是一種誤區(qū)。比如同樣都是說“更加”,程度差別很大。內(nèi)容也會因為是吃飯還是游戲而有微妙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