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在閑聊中對方變得放松下來了,你就該接著尋找對方的習慣性行為了。
習慣性的行為包括那些我們不假思索地做出的事。這些習慣往往?追溯到我們的孩提時代。舉個例子:你每天早晨是怎么穿鞋的?是先給兩腳穿上襪子,再分別穿上鞋子?還是先給一只腳穿上襪子、穿上鞋子,再給另外一只腳穿?這兩種穿鞋襪的順序沒有對錯之分,只是一種大概在孩提時代就養(yǎng)成的習慣,從未想過再去改變。
如果你在支付賬單、按計算器、打字的時候喜歡伸出舌頭,那么當年你在幼兒園練習畫畫,或在參加小學一年級的拼寫測驗時,很可能也喜歡伸著舌頭。
這類姿勢在不斷重復(fù)中成了我們的習慣,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重復(fù)它們。因此,當你找到男人在放松狀態(tài)下的習慣性姿勢,你就能在他試圖說?時揭穿他了。舉幾個例子:
他每次回答問題都會掐自己的耳朵嗎?
他的腿不斷地蹺起放下嗎?
他在和你說話時左顧右盼嗎?
他的目光和你接觸嗎?
記住,這些姿勢本身并不能說明他在欺騙或是誠實。它們只是一條比較重要的信息,當你了解了他的常規(guī)言行,這些信息就能告訴你他是否在說謊。
模糊回答法
模糊回答法是一種策略,有人運用它來和真相保持距離。有些人會有意識地使用這種方法避開問題。而有些人卻將模糊回答法當成是一種習慣,隨時隨地不自覺地使用。
模糊回答法成天在你耳邊?來飄去,你自己可能都用過。所謂模糊回答法,就是諸如“有時”、“或許”、“可能”、“就我所知”之類的字詞。
與模糊回答法相反的是直白的回答:是的,不是,每周二,上周四中午,等等。
誠實的人在談話中很少用模糊回答法,他們盡量開誠布公。如果我問一個誠實的人:“你喝酒嗎?”他不會囁嚅其詞,而是會直接說“是的”,“不”,或是“以前喝,但六年前就戒了”,要不就是“新年夜喝一杯香檳算嗎?”
模糊回答法能幫助說話者避開那些不自在、私人化或者不恰當?shù)脑掝}。當然了,他也有可能是在掩飾欺騙。
我?在現(xiàn)階段尋找的不是有意的、膚淺的、露骨的、用來掩飾欺騙的模糊回答,而是了解對方的習慣性語言。
我認識一位朋友,說話總喜歡加上一個“一般來說”,這是他的一個習慣性措辭。我不知道他的這個習慣始于何時,總之這四個字在他的言談中無處不在。
比如我問:“這個活要多久能干完?”
他就會說:“一般來說,我干這個要六周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