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從天地會起事伊始,至串聯(lián)起大江南北、遠屆關外塞上,可以說凡有井水處,即有會黨幫派角色。有的是馬賊、有的狗盜、有的不過是鼠竊宵小。然而也有豪客之上的人物。即使只是擁有一股小小勢力者,卻也鼓舞了壯志雄心,想要附會在反清復明、驅虜興華的漢族大義之旗下,是以“清”字隱寫成三點水加一月字,“明”字隱寫成三點水加一日字,“天”字隱寫成左青右氣字樣,“地”字隱寫成左黑右氣字樣,會黨的“會”字則隱寫成上山下乃的怪形狀。也有人不論什么字都給添上個三點水的偏旁,以示在幫切口。地方官吏拿住人犯,自凡與幫會有關,卻又苦無實證者,??桃饨o那人犯的名字上添一個三點水的偏旁,再著令人犯畫押,這就簡直地成了栽誣羅織。可也有聞知這種不平之事的光棍刻意把自己的名字甚至姓氏的旁邊加上三點水,故作逸興壯飛、豪氣干云之態(tài)。就有這么一個叫張朝京的上海小刀會門徒,也給自己的姓名加了三點水,成了漲潮,一時傳為笑話。
三點水可解為天地會奉明朱洪武正朔,自稱洪英、號為洪門的一個縮寫。自天地會與其他各地會黨逐漸融匯合流之后,連漕幫都受了影響。有一個后來的說法就是:就連漕幫三宗之一的杭州潘庵創(chuàng)建人潘清的本名就不叫潘清,而是潘慶。是以潘庵又稱慶幫。可是三點水畢竟釀成風潮,潘慶便給改成了潘清,慶幫便給改成了清幫。
萬得??催@三點水十分眼熟,可右邊這個“亠”就不很尋常了。在汗牛充棟的會黨材料里面,只有一則同這個字首有關。它出自“海底”老本子里的“稟進辭”。稟字頭上戴的正是這個“亠”。話說當年天地會五祖——長房蔡德興、二房方大洪、三房馬超興、四房胡德帝和五房李識開——開木楊大會,大放洪門,廣結天下豪杰。忽有自稱“高溪天佑洪”帶領新丁來投軍吃糧,請門上將軍大人為之通稟上主教師。手本呈上去,上主(也就是五祖之上的萬云龍大哥)道:“盤古以來至今并無人姓天,因何有姓天之人?還不快把真名真姓說出?若有半句訛言,趕出轅門,定斬不饒!”
這自稱天佑洪的才說:“我非別人,乃系明朝崇禎皇帝駕下之臣姓王名承恩。當年奸賊叛亂,要奪我主江山,把我君臣二人趕出皇城腳下。君臣二人在陣中沖散。先皇走到梅山腳處,見前無去路、后有追兵,料難逃脫,只得自縊身亡?!鄙院筮@王承恩也來到梅山腳下,見主亡身,料這錦繡江山必為蠻夷所得,是以自將身上羅帶解下,懸在崇禎腳上,也吊死了。
老實說,王承恩一片忠心赤膽,只欲隨侍崇禎歸西,寸步不離,這才以崇禎的雙腳為梁,懸?guī)渖?。這是殉之地上、扈之地下。隨后,忠魂烈魄跟著來到太廟之中,原只望尋個護駕之職、安身之處。誰知道崇禎不見他還好,一見他便破口大罵,說他是不忠不義之臣,居然敢以主之身、帝之軀為梁而懸之——這叫“死后加刑”,其罪尤過于毀尸。眾忠良之臣的魂魄聽到這里,益發(fā)惱怒憤懣,把對李闖的狠勁怨氣都發(fā)在這王承恩身上了。故此忠魂飄泊在廟外、烈魄回蕩于空中,全無個依傍附著之所。
一日忽然望見云端來了個紫面綠睛髯凸額的老僧,知是達摩祖師出外游玩,便連忙上前跪拜翻滾,將冤情訴過。達摩老祖憫其遭際,遂將之收入葫蘆之中,賜鐵板草鞋一對,以穩(wěn)固這魂魄的根足,免得游移飄蕩。又封之姓天,命名佑洪,差其前往洪門木楊大會投效。這便是天佑洪求見五祖和萬云龍大哥的一段情由,也是“稟進辭”的來歷。日后各地會黨徒眾都要修習這個典故。至于萬老爺子卻曾經(jīng)同萬得福說過一段話,表示對王承恩這典故的興趣和感慨。萬得福不甚記得其言語字句,只依稀解其大意,說的是崇禎之昏聵庸懦,死后亦然。而王承恩不過仗著一點奴性侍主,卻不知這奴忠充其量只是讓愚頑不靈的信徒死不瞑目而已;而愚頑不靈的信徒也只能拱擁一個益加愚頑不靈的主子。如此循環(huán)不息、越演越烈,便要釀出巨災慘禍,雖亡國亦不足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