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愛的回音壁
文/楊文
感謝中信出版社再版《和兒子一起成長》一書,讓我有機會對讀者朋友們再次敞開心扉。
我沒有想到,我的一點教子體會,能得到那么多讀者的認可和回應。我不記得這幾年中回復了多少讀者的來信,與多少位媽媽切磋交流,甚至不記得去過多少地方做了多少場的“教子報告”。而這一切,都是在我繁雜的學校管理事務之外的業(yè)余時間進行的。其實,對于一個兩萬五千人的民辦高校的管理者來說,哪有什么“業(yè)余時間”可言?能夠擠出的只有自己的休息時間,但我愿意。
我一輩子只從事過一種職業(yè)――“教育工作”。有時,我會反思自問:我是不是有“職業(yè)病”?我是不是“好為人師”?因為,每當我與朋友及其家人相處,聊得最多的是孩子的教育問題;每當看到某位朋友――無論是老朋友還是新朋友――用我認為不正確的觀念或方式對待孩子時,我都會情不自禁地悄悄把他拉到一邊,把我認為更恰當?shù)慕逃椒ǜ嬖V他。
2003年,兒子夏楊剛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時,就有出版社想出一本“劍橋男孩――夏楊”的書,夏楊婉拒了。他說:“這只是我人生的一個起點,沒什么可寫的?!?/p>
我理解孩子,他不喜歡張揚。但卻有越來越多的朋友來和我探討教育孩子的問題。同樣的話重復了許多遍,所以,當朋友麓雪請我在她的節(jié)目中談談孩子教育的方法時,我征求了夏楊的意見后,就在山東人民廣播電臺《陽光女性》節(jié)目開設了為期一年的《楊文教子》專欄。
沒想到,節(jié)目在聽眾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大家來信、來電咨詢并索要文字資料,我們就一起把錄音整理成一本《楊文教子》,公開出版發(fā)行。后來,《中國婦女報》、《齊魯晚報》等連續(xù)刊載了《楊文教子》的部分內(nèi)容,讀者反響也很熱烈。省內(nèi)外的很多家長把咨詢電話打到報社,打到我們英才學院,為此,我們又設立了教子公益熱線,在兩年里義務接聽了上千個電話……
這上千個電話讓我意識到:多少孩子在愛的名義下,心靈被禁錮了!
我們的孩子在渴望一種什么樣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