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節(jié):懷疑傳統(tǒng)的破壞力(2)

新孝道 作者:朱翔非


于是他們懷疑這個古文本,認為是后人偽造的。實則,這個說法值得商榷。但在20世紀,這個疑古的思想演變成了一個風潮,專門有一個學派就是號稱疑古派的。他們的影響極大,嚴重質(zhì)疑一些典籍的真實性?,F(xiàn)在看來,他們在學術(shù)上造成的冤假錯案太多了。除此以外,他們還造成了一般中國人對國學的不信任和抵觸心理。

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錢玄同。為了強調(diào)他的觀點,他甚至改了姓,叫疑古玄同。他也是新文化運動強有力的支持者,胡適說有這樣的前輩支持我,我才感覺自己腰桿硬。他還有一個說法,把中國文字變成羅馬字母,后來搞拼音的目的也是為了逐步取代漢字,并不是為了方便讀音那么單純?,F(xiàn)在看來這些做法是非常偏激的,破壞力極大。

懷疑傳統(tǒng)文化的做法在民國的時候很是風行??谷諔?zhàn)爭的時候,因為很多中國人的民族感情問題,一度有所收斂,但沒忍耐多久,就又爆發(fā)起來了,直至全國范圍的刨祖墳、批孔。很多現(xiàn)在的老年人(當年的年輕人)都深受影響?,F(xiàn)在有人說矯枉必須過正,偏激的認識是可以理解的,似乎當時只能這么做。他們把激進當成了基本可以肯定的潮流。這是個問題。

臺灣的國學教育比大陸做得要好,但同時我也要講,臺灣的文化有很重的胡適等人的影響痕跡。他們影響了臺灣文化的主要潮流。胡適活著的時候,不可能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義理部分。那個時候臺灣只有一個歷史語言研究所,不涉及對中國傳統(tǒng)人文精神、哲學的研究。胡適就說過,中國有哲學嗎?他在晚年還是這樣認識。中國文化就是他說的那樣,中國文化事事不如人,沒什么有價值的思想、哲學。臺灣的國學教育有這個背景。直到2002年,臺灣的中央研究院才正式成立了“中國文哲研究所”,這是耐人尋味的。

很多人的文化立場是站在西方一面的,沒有幾個人站在中國文化的立場上。以在海外頗有影響的新儒家來說,基本上是用西方的思維來梳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最著名的新儒家代表人物基本都有美國的學術(shù)背景,擁有西方的學位。這基本是一個新儒家的共同特點。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會不會被分析來分析去,給化解掉了?這是個問題,也是個現(xiàn)實,它會極大地影響青年人理解儒學的方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