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常有這樣的情況,幼兒玩?;蜃呗窌r,不小心磕碰到什么東西上,碰痛了,哇哇地哭。家長為了安慰孩子,就會一邊哄孩子,一邊故意舉手打那個“肇事者”,“責怪”它為什么碰痛了孩子,做出給孩子“報仇”的樣子。然后安慰孩子說,咱們打它了,它再不敢碰你了。孩子可能在這時候會有些安慰,破涕為笑,家長也會感到很滿意。
這是一種不好的方法,是一種“復仇行為”。它教給孩子遇到不痛快就去責怪別人,教給他不寬容和報復,不利于兒童的心理健康。
大人可能會想,桌子碰了孩子,我不過是打打桌子,桌子又不懂得痛,這有什么,我沒教孩子打人啊。其實,在孩子看來,萬物同物,對一棵草說話與對一個人說話一樣,對一張桌子的態(tài)度與對一個人的態(tài)度一樣。有時候,一個小女孩對心愛的布娃娃的感情絕不遜色于她對同胞姐姐的感情。單純?nèi)缫粡埌准埖暮⒆?,任何事情于他來說都是全新的,任何經(jīng)歷在他這里都是體驗和學習。
法國思想家盧梭在他著名的教育論著《愛彌兒》中談到人的道德面貌形成時認為,人在開頭的一剎那間,也就是尚處于天真純潔時期所接受的感知,將對他的一生產(chǎn)生不可磨滅的影響。 在孩子幼小時,每一個生活細節(jié)都可能成為蘊含重大教育意義的事件,兒童教育中無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擴展為孩子的一個好習慣或壞毛病。家長對此應敏感,要用一些心,讓每天遇到的一些“小事”,都成為砌筑兒童美好情操大廈的一磚一石。
孩子小時候,輕微的磕傷碰痛的事會常常發(fā)生,我的女兒圓圓當然也一樣。我們一方面非常注意她的安全,另一方面這些事情發(fā)生時,也不過分大驚小怪。盡量以輕松快樂的表情相對,讓她覺得這是多么平常的,甚至是有些趣味的事。如果大人動不動就一臉驚慌失措,不但不能給孩子安慰,還把孩子嚇著了,除了皮肉痛,心理上也會產(chǎn)生恐懼。
同時我們還教給她善待“對手”。假如小板凳碰痛她了,我們絕不會去打小板凳。趕快親親她的痛處,據(jù)說媽媽的吻止痛效果很好,給她揉揉,安慰她“馬上就不痛了,寶寶不哭了”。安慰得稍好一些時,再像對待她一樣,帶著她給小板凳揉揉痛,告訴小板凳“馬上就不痛了”。
這樣做,不但沒有讓小板凳站到她的對立面,成為“加害”她的壞蛋,還能作為朋友分擔痛苦,并讓她意識到“碰撞”是雙方的事,要互相體諒。圓圓去給小板凳揉痛時,也就忘了自己的痛,情緒很快好起來。
由于我們經(jīng)常這樣做,有一次我?guī)谕饷嫱嫠?,她跑著,被不夠平整的地面絆了一下,向前摔倒,兩只小手擦出微微的血痕,痛得大哭起來。我趕快親親她的小手,輕輕地給她吹吹,再給她擦擦眼淚,她很快就不哭了。我要拉她走開時,她居然蹲下身,給摔倒的地面揉揉痛,安慰地面說“馬上就不痛了”。
同時,如果她和小朋友都想玩一個布娃娃,發(fā)生沖突,我們既不要求她出讓,也不慫恿她搶奪,而是趕快用另一個東西來吸引她和小朋友的注意,讓她知道好玩的東西不止一樣;或者引導她和小朋友一起玩,體會合作的愉快。比如告訴孩子們說“我們一起打扮布娃娃吧。布娃娃的頭發(fā)亂了。來,小哲給布娃娃梳頭,婷婷到衛(wèi)生間找個毛巾給布娃娃擦一下臉,圓圓把你那個蝴蝶結(jié)拿來給布娃娃戴頭上……啊,看,你們?nèi)齻€人把布娃娃打扮得多漂亮啊!”大人經(jīng)常這樣引導孩子,并且家長自己也每天友好對待孩子,在任何事上都想辦法理解孩子,不和孩子斗狠比倔,孩子就學會了理解他人,學會了溫和地化解矛盾。尤其是學會了“讓步”。圓圓從小就懂得謙讓,每當有什么沖突出現(xiàn)時,她總是會讓步。這讓步并不是怯懦的退讓,是一個孩子表現(xiàn)出的真正的大度,是變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