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居】
閑居在家要養(yǎng)心
隨著頭上的發(fā)逐漸變白,年紀的增大,人們開始慢慢步入老年生活。此時身體開始走向衰弱,曾經繁忙的生活也頓時變得閑暇起來,日日閑居在家,最好的方法便是調養(yǎng)身體,頤養(yǎng)天年。
1. 養(yǎng)靜是養(yǎng)生關健
養(yǎng)靜為攝生首務。五官之司,俱屬陽火,精髓血脈,則陰精也,陰足乃克濟陽?!秲冉洝吩唬宏幘钇淙藟?,陽精所降其人夭。降者降服之降,陰不足而受陽制,立見枯竭矣。養(yǎng)靜所以養(yǎng)陰,正為動時揮運之用。
“養(yǎng)靜”是以清凈的心,來調養(yǎng)一種淡泊寧靜的狀態(tài),因心無雜念,神氣亦可內存,以達到心神平安的目的。在古人看來,陰陽平衡才是身體健康之本,“陽”主動,具有剛強、興奮、積極、進取、陽性等特性;“陰”主靜,具有柔弱、抑制、消極、退守、陰性等特性。一般說來,身體的外在表現(xiàn),如五官、皮膚等都是陽火,而精氣、骨髓、血脈等才是陰精,只有陰陽平衡才能保證身體健康,如果精血旺盛,則代表陰氣盛,會影響陽氣的上升與揮發(fā),進而影響身體健康。
在現(xiàn)代醫(yī)學理論中,“養(yǎng)靜”是培養(yǎng)一種安靜的心情,將“穩(wěn)”、“靜”的心理狀態(tài)放在相當重要的位置,是一種徹底放松的心情,只有讓自己靜得下來的人,才能不被外界環(huán)境所動,隱忍地守住自己的內心,進入“定”的狀態(tài),增強身體抵御變化的能力,身體才能變得更強。
養(yǎng)生課堂
內心平和的人,身體往往健康。因為身體上的病痛會影響人的心情,相反,心情的變換也會影響身體的健康,因此,養(yǎng)靜是養(yǎng)生的首要任務。通常,養(yǎng)生中的“靜”既包括外靜,也包括內靜,只有內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皆安,身體才會康健。養(yǎng)靜主要是個人修行,具體做法如下:
◇生活、學習的場所要盡量保持安靜 居所的安靜是保持“外靜”的重要方法,這對剛剛開始養(yǎng)靜的人非常有效。
◇正確認識靜與動的關系 雖然養(yǎng)生需要養(yǎng)靜,但靜并不排斥動,而且養(yǎng)靜的目的正是為需要動時,擇機而動。認識到這一點,心中便又多了一層灑脫,又多了一分靜。
◇要培養(yǎng)內心的靜,就要學會調整情緒 養(yǎng)靜就是要薄嗜欲、戒喜怒、勿憂愁、少思慮、絕煩躁,當遇到讓自己煩悶、憂郁的事時,首先應放寬心胸,然后尋找解決辦法,而不應通過情緒釋放內心的壓力。
總之,一個人既要善于安排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又要善于調控自己的心情,并使二者和諧地保持寧靜一致的氣氛。
2. 飲食滋養(yǎng)精氣
《顯道經》曰:骨涌面白,血涌面赤,髓涌面黃,肌涌面黑,精涌面光,氣涌面澤。光澤必根乎精氣,所謂啐然見于面也。按“精氣”二字俱從米,是精氣又必資乎米。調停粥飯,饑飽適時,生精益氣之功孰大焉?
生命活動的源泉來源于水谷精微之氣,只有充足的水谷滋養(yǎng),人的生命活力才能顯現(xiàn)出昌盛的面貌,而得不到水谷的滋養(yǎng),人的生命便會衰亡。因此,曹老先生說,“精氣”兩字都把“米”作為重要的構成部分,說明了人的精、氣都依賴于米,來源于米,而粥飯適度,饑飽適時,定然能生精益氣。
其實,無論是曹老先生的觀點,還是古代其他養(yǎng)生家的“精氣”之說,都說明了飲食與健康的關系。飲食是人們不可一日或缺的物質,它對健康的益處非常廣,但也因為飲食與健康的密切關系,飲食所帶來的傷害也是最大的。人們會有各種各樣的疾病,很多都是由于飲食不當而埋下的禍根。一方面,食物種類繁多,在進行搭配時難免出現(xiàn)沖突、禁忌,而食人不知,長年積累必然會在體內沉積下毒素,多年成?。涣硪环矫?,寢食有時,沒有按時吃飯,或者沒有根據自己脾胃情況,調整食物種類,都會引起疾病。在食物的兩種危害中,后者的危害往往要比前者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