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時候,我習(xí)慣在行李中放一本隨時可以重讀的薄薄的書。那天下午,在東西伯利亞森林邊緣的小木屋里,剛好有段空閑時刻,就打開劉森堯譯的《布紐爾自傳》,再重讀第一章——記憶。
布紐爾的母親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逐漸喪失了記憶。健康還在、親人還在,但是,她的“自己”卻已經(jīng)不在了。一個與周遭毫不相干地生活著的個體,使得“存在”變成了一種讓他人無法進(jìn)入的僵局。
布紐爾的記憶力很強(qiáng),從小在背誦熟記上自認(rèn)都不錯。但是,年輕的時候他卻不怎么看得起這種記憶力,認(rèn)為對于實際人生并沒有太大的意義。
然而,在伴隨著失憶的母親的時候,布紐爾才深切地體會到:
“沒有記憶,我們就什么都不是了?!?/p>
沒有記憶,我們就什么都不是了!讀到這里,不禁打了個寒顫。
那天下午,房間有些暗,我打開臺燈,把書湊到燈下,在燈光所及的小小范圍里,一切物件的色彩忽然都變得特別鮮活起來。壓著書頁的左手,膚色豐潤,有一層淡粉淡紅的光澤,無名指上那枚鑲著琥珀的銀戒指也顯得更加精致;我還注意到書頁紙張的平整細(xì)滑,橫排鉛字的濃淡適中,在行與行的空隙間,微微透出背頁的字跡;而剛才摘下來的那串珍珠項鏈正在燈下,每一顆渾圓的珠子都自成一個光影迷離的世界,好像正呼應(yīng)著書上的標(biāo)題,不斷地重復(fù)閃動著那兩個字——記憶、記憶、記憶……
說到記憶,從眼前這盞臺燈燈光映照出來的小小范圍延伸出去,應(yīng)該還有更多的關(guān)連與更多的細(xì)節(jié)罷。這枚戒指,是在柏林東區(qū)一間專賣琥珀飾品的商店買下來的。小店緊鄰亞歷山大廣場,廣場中心有座噴泉,我到現(xiàn)在還記得,在六月的陽光下,那些雕像的沉暗拙重和水珠的燦亮輕盈,兩者之間的對比是那樣強(qiáng)烈,完全不像我從前在巴黎或者在維也納所看過的那些噴泉,雕像與水流之間的線條總是可以互相重疊互相融合的。不過,也有可能是我對柏林東區(qū)有了先入為主的成見。那年,柏林圍墻才剛倒塌了不久,終于可以自由出入了,分裂的天空與大地都已經(jīng)復(fù)合,可是,相對于那在幾十年間橫梗在心中的巨大而又沉重的創(chuàng)傷,對于德國人來說,自由此刻的分量好像是太輕太不可捉摸了。即使是旁觀者如我,在那個夏天也感染了一種惶惑與浮生如寄的悲哀。
說到記憶,應(yīng)該還有更多的細(xì)節(jié)。那天下午,在燈下閱讀的我,是剛從東西伯利亞的原始森林里走了一大圈回來的,那林中的陰涼與潮濕還緊貼在我的肌膚上。
凍土層上的夏日時光何其短促!永遠(yuǎn)是匆促倉皇的日照,永遠(yuǎn)是匆促倉皇的生長,那林中的綠色總是覺得有點虛弱,不像臺灣南部的樹木那樣綠得厚重。可是,林深處的蚊蟲卻太可怕了!成群聚集,兇猛地叮咬,我和女兒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這種鋪天蓋地的攻擊,只能尖叫著逃出密林,跳進(jìn)路邊的車子里。當(dāng)?shù)氐呐笥盐⑿χ鴱那白匣剡^頭來說:
“現(xiàn)在明白了吧,我剛才叫你們別再往里頭走,你們不肯聽。這兩個多禮拜,是蚊子的狂歡節(jié),原諒它們罷!再過幾天,一切就都會消失,就只剩下你這段‘密林歷險’的記憶了?!?/p>
那天下午,燈下的我想起剛才的驚慌狼狽也不禁失笑。屋外,女兒在嬌聲呼喚,要媽媽快出來看落日。合上書,推開門,眼前就是那一望無際的貝加爾湖,一望無際的靛藍(lán)與灰紫,在夕暮里變幻著千層萬層像細(xì)鱗一般的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