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張海防優(yōu)先者,其代表人物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此人作為曾國藩的學生緊步老師后塵,領導淮軍協同湘軍剿滅了太平軍及捻軍,成為大清國的股肱之臣,一直奉旨在沿海重地保境安民,東南安危責任所系。他深切意識到海防空虛已經造成危機四伏,朝廷堪憂,他自身的命運也堪憂,振作海防已經刻不容緩。他也清楚眼下國家財力不濟,海防、塞防"力難兼顧",斷然主張舍棄西北塞防,將"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他在朝堂上慷慨起來,說了一番極端過頭的錯話:"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煙稀少。乾隆年間平定新疆,傾全國之力,徒然收數千里曠地,增加千百萬開支,實在得不償失。依臣看,新疆不復,與肢體之元氣無傷;海疆不防,則心腹之患愈棘。"
積極主張急塞防所急者,有湖南巡撫王文韶,此公身處遠離新疆的三湘腹地,卻對西北邊陲的危急存亡感同身受。他在朝堂上大聲疾呼:"我?guī)熯t一步,則俄人進一步;我?guī)熯t一日,則俄人進一日。事機之急,莫此為甚!"他與李鴻章言辭交鋒,說話也有些過頭,海邊既然已是百孔千瘡的局面,可別再把西北內地也弄成這副模樣,"尚宜以全力注重西北"。還有山東巡撫丁寶楨、江蘇巡撫吳元炳,動了取悅皇帝和兩宮太后的心計,扯出"塞防"與"大清龍興之地"的關系,強調東北那旮旯地近俄國,老毛子正得寸進尺,"祖宗發(fā)祥之地"岌岌可危,塞防理應重于海防。
塞防派領袖是陜甘總督左宗棠,此公與新疆還有過一段歷史情緣。那是他37歲時,尚在湖南老家賦閑讀書,有幸與從新疆歸來的林則徐在長沙相會。林則徐見到他,眼睛頓時一亮,深談之后倍加信任,毅然將戍邊新疆期間調查整理的相關資料,還有精心繪制的西北邊境地圖,都交給左宗棠。他含淚說:"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終無成就之日......以吾數年心血,獻給足下,或許將來治疆用得著。"左宗棠在陜甘總督任上,已經深刻領會了林則徐的托付之重,此刻聽了李鴻章棄西北保東南的論調,忍不住也在朝堂上慷而慨之。他針鋒相對說:"天山南北兩路糧產豐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馬成群。煤、鐵、金、銀、玉石藏量極為豐富。所謂千里荒漠,實為聚寶之盆。"接著從國家安全角度進一步闡述:"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環(huán)衛(wèi)北方,百數十年無烽燧之警......若新疆不固,則蒙部不安,匪特陜、甘、山西各邊時虞侵軼,防不勝防,即直北關山,亦將無晏眠之日。"隨即發(fā)出警告,"若此時即擬停兵節(jié)餉,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尤其招致英、俄滲透",后果不堪設想。
左宗棠是有名的"湖南騾子",脾氣很倔,只要認準了的事非一辦到底不可。也正因為如此,他在大清國風雨飄搖中嶄露了頭角,展現出治軍和問政的卓越才干,很快成為朝廷舉足輕重的人物。連慈禧太后都認可,"中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此時說話自然"一言九鼎"。他以64歲高齡,被任命為欽差大臣,讓人一路抬著口棺材,跟隨他率領的6萬湖湘子弟,趕赴新疆救急。左宗棠在那片土地上馳騁數年,終于在1881年迫使俄國人在《 伊犁條約 》上簽字,收復了新疆被占領土,成了近代史上讓國家、民族稍稍揚了一下眉,吐了一下氣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