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中,唐玄宗逃到四川,太子李亨在玄宗尚未退位的情況下便在靈武即位,玄宗被迫做了太上皇,最后郁悶而死。
唐昭宗是在宦官的擁立下當?shù)幕实?,之后又被宦官殺死?/p>
不能把唐朝后期皇位繼承的無序全歸罪于武則天,但至少她的篡位和隨意廢立兩任皇帝加劇了這種無序。她的行為直接導致了后來的韋后作亂和太平公主亂政。此外,她任用酷吏也破壞了國家官吏監(jiān)察的正常秩序,使朝廷上下人人自危,為后來的宦官專權奠定了心理基礎。
此外,武則天時期的對外政策由進攻轉(zhuǎn)為防御,均田制遭到破壞也間接地導致了后來的安史之亂。
4
唐中宗也許是唐朝歷史上最具悲情色彩的皇帝。他先是被母親武則天趕下皇位,后來又被女兒和老婆合謀毒死。
公元705年,武則天病故,但武則天對皇位繼承制度破壞的惡果仍在繼續(xù)。
武則天被逼退位后,中宗即位,當初擁立中宗即位的宰相張柬之等人都被封王。待年底,武則天去世后,張柬之等人便勸說中宗殺掉武三思等武氏宗族,中宗沒有接受。而張柬之等人反被武三思遣使殺害或流放。
公元707年七月,武三思為太子李重俊所殺,太子隨即也被左右殺害。整個大唐政局混亂不堪,然而,這種混亂局面并沒有隨著武氏勢力的垮臺而結束,反而愈演愈烈。
武三思和太子被殺后,中宗皇后韋氏想效法武則天篡奪政權。中宗之女安樂公主則求為皇太女,與其姑太平公主各樹朋黨。
韋后親屬、安樂公主、上官婕妤等皇親國戚和新貴恃寵驕恣、賣官受賄。中宗雖然容忍了韋后一伙的貪腐行為,但對他們干預國政,也頗為不滿。韋后為了臨朝執(zhí)政、安樂公主為了成為皇太女,兩人合謀于公元710年六月初二將中宗毒殺,立中宗第四子李重茂為皇帝。中宗死后第十九天,相王李旦的一兒一妹臨淄王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lián)合朝中大臣將韋后和安樂公主誅殺。六月二十四日,李旦逼退李重茂,在兒子和妹妹的扶持下登上帝位,是為唐睿宗。
事情到此仍然沒有完結。睿宗即位后,首先就碰到了立誰為太子的問題。按照立嫡長子的傳統(tǒng),應立宋王李成器為太子。而李隆基有擁立的大功,弄得不好,就會鬧出“玄武門之變”一類的亂子,因此遲遲不能定奪。飽嘗武則天時期宮廷斗爭之苦的李成器倒是很識時務,主動提出:“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茍違其宜,四海失望?!闭埱笞尷盥』鎏?。大臣們也多認為李隆基功大宜立。睿宗順應人情,正式冊立李隆基為太子。之后,又召許州刺史姚崇為兵部尚書,洛州長吏為吏部尚書,并罷免了鐘紹京等人的宰相職務,完成了宰相人員的調(diào)整。
姚崇、宋璟出任宰相后,開始革除中宗時期遺留下來的各項弊政。他們首先罷封官數(shù)千人,對中央政府機構進行了調(diào)整,接著開始恢復選拔官吏的正常秩序,文武官員的任命,皆須經(jīng)過尚書省的禮部、兵部奏擬,其他人不得干預。
官員任命須經(jīng)組織部門,這在今天看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在古代卻經(jīng)常遭到破壞。武則天時期不但破壞了宰相執(zhí)政制度,而且經(jīng)常破壞官員選拔程序。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威和統(tǒng)治,她越級提拔了許多酷吏,而且首開唐朝告密先例和酷吏政治。這一做法不但在唐朝造成惡果,對后世影響也極其深遠。明朝后期的“特務機構”,清朝的“密折”政治以及現(xiàn)代中國文革時期的濫捕濫殺,行刑逼供等不良行為或多或少都受其影響。尤其是江青,在文革后期極欲仿效武則天,由她來組閣。盡管后來江青組閣夢碎,但從中足以看出武則天對后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