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接下來的場景是邁克爾與朱迪一起購物。他們購物的那個時裝精品店的墻壁用《造反》中的模特照片和劇照裝飾,伴隨著音樂的逐漸增強,影片使用了另一組蒙太奇。列儂、亨德里克斯和迪恩的照片再次出現(xiàn),接著是一名中年婦女看著鏡頭外的左方,最后是一名裸體女孩的照片。當鏡頭再次切回到那名中年婦女身上時,我們意識到影片回到那個電視討論的節(jié)目中了。除了增加那名婦女被那張女孩的照片吸引而形成的幽默外,這些照片的擺放還強調(diào)了參與這個討論節(jié)目的年長一代與這個節(jié)目的觀眾(即受一系列視聽內(nèi)容刺激影響的年青一代)之間不可逾越的距離。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年輕人的地震》節(jié)目中用到的蒙太奇以及攝影棚中的裝飾正是那些影響年輕人的內(nèi)容。這個節(jié)目無力回答他們面對的問題,只能變成對現(xiàn)代青年放肆的行為或是絕望地進行譴責,或是進行嚴加教導,反而拉大了兩代人之間的距離。缺乏合適的答案和指導,預示了在影片結(jié)尾邁克爾的失望和毫無目標。
邁克爾的年輕人身份與他的體面的服裝、舒適的工作,表明了他在影片的兩個派別之間的位置。到目前為止他一直順從著家庭的愿望,但他開始意識到,在圍繞他周圍的混亂的畫面和聲音中,存在著一種新的可能性。他和影片發(fā)展的下一階段就是他開始進行獨立思考和行動。我們看到他在酒吧中離開同事,開始與葛萊莫(《造反》的導演)和他的女朋友喬治娜進行交談。電影中沒有顯示他們的對話,取而代之的是一首歌曲,歌詞是“你想要什么/你需要什么”。葛萊莫帶領(lǐng)邁克爾走進一個活躍的青年團體,那里正在討論社會改革的可能性和“革命推翻權(quán)力中堅分子”的必要性。與年長的專家的電視討論節(jié)目一樣,年輕的演說者也不能就正確的行動過程達成一致,他們的聽眾(包括邁克爾)一直處于被動狀態(tài)。
在對演說者與聽眾的面孔進行切換的時候,我們看到了內(nèi)維爾·特蘭特的面孔,他似乎正被演講吸引著,這令人想起影片前面的蒙太奇段落中另一個進行討論的集會。電影的剪輯故意混淆這兩個討論集會的空間、參與者的代際和意識形態(tài)的區(qū)別,向我們展示了任何一方都是用同樣的方法對待問題,邁克爾(和特蘭特)看起來似乎同時站在兩個陣營里,無法完全地支持其中的一方。特蘭特出現(xiàn)在這里,與邁克爾出現(xiàn)在大街上的攝像場面相呼應。兩人都只是觀察,沒有評論,看起來是在表面上接受這些事件,事前沒有偏見,事后也沒有進一步的思考。主要角色的不結(jié)盟姿態(tài)在影片無說教的形式中貫穿全片,這種處理方式嘲弄了那個電視討論節(jié)目的嘉賓和這里年輕的演講者,這兩個團體都處于同樣的混亂狀態(tài)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