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明清“海禁”和西方“海禁”的分別(2)

被誤解的中國:看明清時代和今天 作者:梁柏力


在18世紀(jì)后期(乾隆中后期)之前,即使是西方列強也僅能在亞洲占有一些據(jù)點(如印度的孟買、加爾各答、果阿、清奈和本地治里,中國的澳門,馬來亞的馬六甲和印度尼西亞的巴達維亞等)或霸占一些人煙稀少的島嶼(如印度尼西亞的摩鹿加群島和安汶島,以及菲律賓群島等)。這些據(jù)點主要被用做海外貿(mào)易的集散轉(zhuǎn)運站,而且西方國家往往需要得到鄰近的亞洲大國(如明清帝國和印度莫臥兒帝國)的允許才能夠占有這些據(jù)點。

西方列強要到18世紀(jì)中期以后,才具備足夠的實力征服印度和東南亞的大片土地85,在此以前,英國、荷蘭和葡萄牙等國僅能依靠海軍來控制一些航道。武裝力量比不上西方國家的明清帝國(見第六章第一節(jié))要在東南亞擴張就更加困難了。

另外還有經(jīng)濟方面的考慮。隨著私人海上合法和非法貿(mào)易的發(fā)展,中國從東南亞和印度輸入的商品已從鄭和時期的貴重品,擴大到日常生活用品86,而一些過往的奢侈品也漸漸變成了大眾消費品。田汝康教授的研究顯示,鄭和從西洋引進胡椒到中國后,胡椒很快便成為廣大群眾的食品,明朝更用胡椒作為軍餉和薪俸的一部分87。到了清朝,中國也開始從東南亞和印度輸入大米、棉花和蔗糖等。

但中國和歐洲的區(qū)別在于,在中國境內(nèi)也大量生產(chǎn)棉花、蔗糖、山椒和香料等88,這些中國出產(chǎn)的山椒和香料,可以用來替代部分西洋胡椒和香料。因此,中國海商不可能像歐洲的東印度公司那樣,壟斷一些商品的供應(yīng)。沒有壟斷權(quán),商品價格便不可能隨便提高,因而海外貿(mào)易利潤也有上限;但另一方面,殖民地在軍事和管治方面的開支極為龐大。因此,明清帝國在東南亞設(shè)立殖民地、控制海外貿(mào)易的經(jīng)濟效益便成了問題89。

在明清盛世,如果中國真的向海外擴張,它最有能力征服的地方是一些像菲律賓那樣人口稀少、土地貧瘠的島嶼,但這些島嶼的經(jīng)濟價值不大。西班牙人非常不滿意菲律賓這塊殖民地,因為它是一塊不毛之地,既沒有胡椒和香料,也不能開礦和種植。西班牙人只不過利用馬尼拉作為美洲與中國、日本、東南亞和印度貿(mào)易的集散中轉(zhuǎn)站而已90。同樣,清初征服臺灣所得到的經(jīng)濟回報也是有限的。

但明朝并非對海外全無興趣。萬歷皇帝聽聞呂宋有金山,曾派遣官員到菲律賓采金,后來才知道是誤傳91。如果菲律賓真是產(chǎn)金之地,明清歷史可能會被改寫。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