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士良字弼臣,廣東歸善縣淡水墟人。少有大志,嘗從鄉(xiāng)中父老練習拳技,頗與鄰近綠林豪俠及洪門會黨相往還,漸具反清復漢思想。及長至廣州求學,初負笈于油欄門德國教會所設禮賢學校,遂皈依基督教。畢業(yè)后入博濟醫(yī)院習醫(yī),與孫總理、楊襄甫、廖德山等同硯,因總理與之志同道合,引為知己。未幾,總理轉(zhuǎn)學香港,鄭亦輟學歸惠州,開設同生藥房于淡水墟,專從事聯(lián)絡三合會黨,為舉事之預備。乙未總理歸自檀島,決計大舉,初以運動香港九龍新安等處會黨之責委鄭任之,后以楊衢云自告奮勇,乃使鄭專任聯(lián)絡省城附近會黨事宜,準備發(fā)難時克期齊集。迨事機漸熟,眾擬在香港乾亨行選舉總統(tǒng),為臨時政府領袖。楊衢云堅欲得總統(tǒng),嘗親對總理言,謂非此不足以號召中外。鄭大反對,聲言此席眾咸屬意總理,如有他人作非分想,彼當親手刃之。總理深恐因此發(fā)生內(nèi)哄,力勸鄭勿暴動,以顧存大局,而總統(tǒng)一席卒為衢云所得。及重陽發(fā)難之役頓挫,鄭隨總理亡命日本。庚子奉總理命經(jīng)營惠州軍事,所有惠、潮、嘉各屬會黨及綠林首領黃福、黃江喜、梁慕光、黃耀廷諸人俱受節(jié)制。因久候日本船運載軍械不至,再三愆期。至是年閏八月三洲田革命軍司令部漸為粵吏偵知,特派提督何長清率兵圍剿,統(tǒng)將黃福以清軍步步壓迫,不能復忍,遂于是月十五夜率死士八十人暗襲何長清所部于沙灣鎮(zhèn),大破之。初擬乘勝進取廣州,會鄭士良從香港來,宣布總理自臺灣來電所述船械被阻原因,遂變更計劃,改途東北以向廈門,冀于沿海岸迎候總理運械接濟。當鄭未來之先,軍中事權暫由黃福主持,黃耀廷則任先鋒。迨鄭既到,遂由鄭發(fā)號施令,旗壘為之一新。二十二日大軍至鎮(zhèn)隆,擒清營管帶杜鳳梧及敵兵數(shù)十人,擄獲軍用品無算。二十四日與清將馬維騏、劉邦盛、莫善積所部五六千人大戰(zhàn)于永湖,鄧萬林中槍墮馬,清軍潰退。革命軍追擊至白芒花始收兵回。二十六日清軍據(jù)守崩崗墟,數(shù)約七千人。革命軍先以小隊襲敵,繼乃繞道包抄,清軍首尾不相顧,遂狂奔而逃。二十八日進至三多祝,四鄉(xiāng)歸附者日眾,有眾二萬余人,聲威大振。方擬厚集糧食,取道梅林東向,忽接香港經(jīng)海豐來使傳達總理命令,謂政情忽變,外援難期,即至廈門,亦無所得,軍中之事,請司令自決進止云云。時革命軍正缺乏彈藥,得電知事無可為,大為懊喪。鄭等遂解散所部,分水陸兩路退回三洲田大寨,旋先后避地香港。辛丑(一九○一年)鄭復奉總理命,自日本返香港有所活動,是年七月某日與《 中國報》記者鄭貫公同志陳和等飲于水坑口宴瓊林酒樓,忽覺不適,貫公陳和送之回寓,道經(jīng)永樂街《中國報》,貫公扣門欲入,則鄭已斃于手車上,乃直送赴警局。其夫人鐘氏聞訊請官檢驗,醫(yī)言驗無傷痕,系中風所致,一說謂實由清吏購使鄭友鄭夢唐下毒食品中殺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