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得也是。我到此地后,李?、郭汜等人或許會要你把我的首級交給他們吧?”呂布道。
“總之,你這個目標太大了。我可以偷偷把你藏起來,但你絕不是會就此滿足的人。你在此地這件事,遲早會被長安方面得知?!?/p>
“我知道我這個目標確實夠大,這一點,我不會埋怨任何人的。”
呂布決定干脆離開河內郡。騎著赤兔馬,往東方走時,他喃喃自語道:“說來,雞高聲啼叫時,實在也令人生厭??礃幼?,我只有成為牛尾的份了……”
呂布于是企圖投靠當時最大的軍閥袁紹。目前全中國最忙于戰(zhàn)爭的就是袁紹了。正在打仗的總指揮,應該需要勇猛武將吧?
箏音始終沒有停止的跡象,暗殺隊隊長開始有些不安,于是命令全員立刻沖進呂布臥房,隊長親自踢破房門――房間里,根本不見呂布的蹤影!
“該如何是好呢?”
袁紹詢問幕僚們意見。
猛將呂布率領數(shù)百五原騎兵前來投靠。對這個人,應該收容呢?還是予以拒絕?
董卓亡后,天下爭霸戰(zhàn)變得更為熾烈。北方公孫瓚、南方袁術、地方流氓軍團……袁紹面對的敵人為數(shù)不少。此刻的他,確實需要有力幫手。但問題在于呂布是個危險人物。這個人曾經(jīng)兩次弒殺主子。
“還是收容他吧!為了打贏眼前的敵人,我們絕不可猶豫收容有力軍團的。”
一名幕僚回答。
“可是,呂布是個奸詐小人,這個人連砍掉熟睡之人的頭這種事都干得出來。收容他,不是連夜晚都無法高枕安眠嗎?”
袁紹對收容呂布這件事情,好像不太樂意的樣子。
“與其擔憂睡覺時被他砍頭,為什么不考慮趁他睡覺時,把他的腦袋砍下呢?”
“把他的腦袋砍下?”
“是?。尾荚傩U橫,也不會動不動就弒殺其主子的。他殺丁原,為的是要奪其軍隊,而像這樣的事情,在我們陣營里并沒有發(fā)生的可能。即使有此意圖,他也會觀望一段時期再下手的。我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讓他在戰(zhàn)場上為我們拼命,等到失去利用價值時,再將之解決,這樣不是很好嗎?他的確是個危險人物,長期雇用,到頭來一定會惹出麻煩,但,用他應應急,應該是可以的?!?/p>
“說得也是。好,那就聘他為客卿吧!至于應該于什么時期將他解決,這一點,我們以后再召開干部會議決定?!?/p>
當時的主君與家臣之關系何等奧妙復雜,由此可以窺見。
連人品大有問題的呂布都需要借重其力量,這是因為袁紹陣營的戰(zhàn)力低落許多的緣故。戰(zhàn)力低落,不只是與公孫瓚連年交戰(zhàn)有關。原來,大半被視為袁紹陣營的部將,再也不聽從袁紹的指揮了。這個原因,不得不說是袁紹在品德上有問題。
袁紹是反董卓聯(lián)軍盟主,但盟主并非主君。而袁紹卻以主君自居。被他以家臣對待的盟軍諸將,便心生反感。由于這是弱肉強食的時代,所以,各派閥首領只是在“依靠大樹有柴燒”心態(tài)之下,才奉他為盟主的。等到自己有充分的力量,就紛紛自立,這是自然趨勢。
這時候曹操的實力,也已到了半獨立的程度。
董卓被殺的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于壽東與青州黃巾軍交戰(zhàn),雖然喪失盟友鮑信,最后還是追擊黃巾軍至濟北,并將之擊潰。據(jù)傳,此際投降的黃巾軍達三十萬之多。
史書如此記載,但事實是否確實如此呢?
曹操是后來取得天下的人,所以有能力留下有利于自己的歷史紀錄。這樣的紀錄能完全相信嗎?
說黃巾軍“投降”,實際上好像是“媾和”才對。
戰(zhàn)斗開始時,青州黃巾軍為數(shù)三十萬,而投降時的人數(shù)也是三十萬――這個紀錄,顯示黃巾軍未因戰(zhàn)斗而折損一兵一卒,也就是說,兩軍未發(fā)生激戰(zhàn)。一般而言,當時的戰(zhàn)斗,除非折損一半以上之兵員,否則是不會投降的。
事實好像是曹操與青州黃巾軍媾和,取得三十萬軍兵后,以此力量為后盾而自立。從此以后,曹操軍中有以“青州兵”為名的精銳軍團,大大地發(fā)揮了威力。
收編青州兵后,曹操再也不需要袁紹這株“大樹”了。
就袁紹的立場而言,“家臣”如此脫隊,當然影響他的戰(zhàn)力。
――就算冒險,也得雇用呂布這個危險人物!
現(xiàn)在,袁紹和其幕僚只有如此做了。
當時由于饑饉,難民層出不窮。這批難民為尋覓食物,開始組織團體。事實上,他們不如此做是沒飯可吃的。他們襲擊各地官府,大肆搶奪官庫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