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叛;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p>
朱熹的《四書集注》在講到這段話時說:“天時,謂時日、支干、孤虛、王相之屬也?!边@些都跟自然氣候毫不相干!也可以說,語文課本上在講到這一段時純粹是既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在朱熹的這段話中,所謂“時日、支干”,“時”指的是時辰,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叭铡敝傅氖恰疤臁保禾煊嘘庩?、剛?cè)嶂?。剛為陽,柔為陰。古人還有“剛?cè)兆x經(jīng),柔日讀史”一說。支,指的是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指的是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眾所周知,古代用六十甲子的干支來記錄日和時。每天和每時都對應(yīng)著各自的干支,這些干支的組合可以表征事物發(fā)展的特定規(guī)律。例如月份的變化,流年的交替,等等。
再看“孤虛”?!肮绿摗笔莻€專有名詞,來源于中國古代術(shù)數(shù)學(xué)中的“奇門遁甲”,全名“六甲孤虛法”,據(jù)說為黃帝所傳。六甲孤虛法分為“年孤”和“月孤”,還有“日孤”和“時孤 ?!读缮裾n金口訣》著作中對于孤虛有這樣一段論述:旬中空亡,陽空陰亡??胀鰹楣?,對沖為虛,只有時上的孤虛最驗,可以一勝十,十勝百,有一婦戰(zhàn)十男之說。因此,“孤”和“虛”的定義是:旬中空亡的地支稱為 “孤”。與“孤”對沖的被稱之為“虛”。查找旬中空亡必須使用日時的干支。“孤”和“虛”的實際作用是:背孤?lián)籼?。即,將自己的軍隊安排在“孤”的方位上去攻打處于“虛”的方位上的敵人。同樣,按照古人的觀點,如果是談判,就可以事先把談判時辰的孤虛推算出來,盡量把自己的座位安排在“孤位”,把對方的座位安排在“虛位”,這樣就可以“背孤?lián)籼摗?,可以大大增加勝算?/p>
那么,最后這個“王相”是什么呢?其實就是“旺相”。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在月、日、時上的態(tài)勢表現(xiàn)為旺、相、休、囚、死五種狀態(tài)。若以天時中的旺、相之孤去攻打?qū)Ψ降男?、囚、死之虛,則勝利幾乎可待。
所以,孟子所說的“天時”,就是“六甲孤虛法”在各種戰(zhàn)爭和外交中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