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者周刊》
“吉阿克默?美第奇的國際犯罪網(wǎng)絡,從那些在夜幕掩映下竊取古董的意大利盜墓者,到狡詐的古董商,一直延伸到舉世聞名的高端機構,如索斯比拍賣行和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沃森和托德斯基尼把縝密有序的學術研究和驚悚小說的張力以及對小說主題的真摯熱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他們解釋了罪犯采用的技巧,并生動地描寫了考古遺址慘遭損毀對考古遺產(chǎn)帶來的損失。塔利班摧毀巴米揚大佛引發(fā)了全球范圍的憤慨,但沃森和托德斯基尼卻告訴我們,這樣的毀滅每天都在這個世界上演?!?/p>
――《蘇格蘭星期日報》
“這本書寫的不是古羅馬的美第奇家族,而是吉阿克默?美第奇,一個罪惡藝術品走私網(wǎng)絡中心的那只毒蜘蛛。在意大利,盜掘古墓和考古遺址是個龐大的產(chǎn)業(yè),而且,正如沃森和托德斯基尼在書中說的那樣,一些非常重要的機構也參與了購買盜劫贓物。在表達古跡被毀、古董被盜并失去來源記錄、歷史也因此留下空白的時候,作者的描寫而尤為精彩。讀起來時不時像本驚悚小說,這本書對一樁巨大的犯罪交易進行了扣人心弦的展示?!?/p>
――《出版新聞》
“這本結合了藝術史和犯罪驚悚小說的書揭露了關于古古董的非法交易,并對最近發(fā)生的一樁案件提供了非常有用的背景資料。同時,作者也揭露了那些被竊古董是如何出現(xiàn)在世界最尊貴的博物館中的。”
――《書商》
“跟所有犯罪小說一樣,這本書的節(jié)奏很快。情節(jié)發(fā)展既復雜又抓人。壞人組織嚴密,執(zhí)迷不悟。證據(jù)非常雄辯,令人心服口服。交易的貨物都是高質(zhì)量的珍寶,交易者利潤豐厚。涉及的專業(yè)技巧則包括槍支、電鋸、將陶器故意打碎然后修復、詛咒已經(jīng)威脅……這種針對文化遺產(chǎn)的犯罪行為涉及多個國家,肆無忌憚,并已造成許多無可挽回的損害……作者對這種現(xiàn)狀進行了不遺余力的揭露――整個古董市場都被剝了個精光。”
――《英國犯罪學雜志》
“一本‘基于現(xiàn)實的驚悚小說’――資料翔實而且可信?!?/p>
――《晚報》(意大利米蘭)
“正義終將戰(zhàn)勝邪惡,就像它應該的那樣:這就是這本書的故事梗概。它講述的案件類似于古羅馬時代西塞羅對維列斯的控訴(譯注:古羅馬政治家西塞羅曾任西西里總督,深受民眾愛戴。西塞羅離任后,繼任的維列斯惡行不斷,激起了人民的強烈義憤。后來西塞羅在法庭發(fā)表了《反對維列斯》的著名控訴,令罪惡累累的維列斯認罪伏法。),而這本書寫的是后共和時代專家學者中的流氓無賴……彼得?沃森和塞西莉亞?托德斯基尼譴責了那些無良專家和供貨的盜墓者,我們也一起譴責他們?!?/p>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一部里程碑式的杰作。”
――《美國考古學雜志》
封底
“這本書的敘述中充滿了陰暗的盜墓賊、精美的古代珍寶、跟黑手黨作斗爭的警察、富得流油的收藏家,以及貌似高貴實則形跡可疑的博物館高層……書中披露的文字和照片證據(jù)是如此的豐富,以至于那些受害的考古國家立即把我國的多家博物館和頂級收藏家都送上了法庭。”
――《華爾街日報》
“一樁震撼人心的案件,任何對古代藝術和考古學感興趣的人都會想仔細研究一下它……該書提供了關于特魯案件以及之前調(diào)查的最全面的資料,并包含了對任何想要了解地下非法古董市場和相應對策的人都很有價值的內(nèi)容……沃森和托德斯基尼寫作技巧高超,他們嫻熟地講述了意大利文物憲兵隊的偵探工作,并將其引向美第奇?zhèn)}庫,以及羅伯特?赫克特和其他藝術品經(jīng)銷商。”
――《紐約書評》
“沃森和托德斯基尼把這個案件講得像一個偵探探險故事……用引人入勝的手法揭露了一個存在于古董商、修復師、博物館古董部門負責人、收藏家、拍賣行和盜墓賊之間的一場陰謀……沒有任何一本書的證據(jù)部分比這本書里的更清晰更完整?!?/p>
――《布盧姆伯格新聞》
“很吸引人……作為一本描述腐敗案件的書,《美第奇陰謀》寫得既駭人聽聞,又極具說服力?!?/p>
――《觀察家》(英國)
“讀了這本書以后,如果你在博物館看到一件有精美陶畫裝飾的漂亮古陶,但標簽上只注明它來自幾千英里外的古代近東地區(qū)卻不提供任何來源證明,你就再也不會坦然視之。”
――《藝術季刊》
“這本以一樁真實陰謀為基礎的犯罪小說,在每個人的書架上,都可以將《達芬奇密碼》取而代之。”
――《新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