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2月,父親寫了一篇《1995年元旦抒懷――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李錚看過以后,建議父親不要發(fā)表,但父親不聽李錚的勸阻,堅持要公諸報端。這篇文章雖短,卻氣勢磅礴,勢如破竹。文章用隱晦的語言把事實略去,用明確的文字抒發(fā)悲憤之情,用激昂的聲調(diào)表白自己已經(jīng)成仁,用帶著苦澀的語氣為自己的成仁而歡呼。
這篇文章,一般人是看不懂的,讀來猶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后來,《季羨林傳》的作者似乎識破了玄機,說文章是“在平靜的語調(diào)背后,涌動著滔天的巨浪。在模糊的詞語中,有著深邃的內(nèi)涵”。巨浪與否,姑且不論,但這篇文章的深邃內(nèi)涵,局外人的確是很難了解的。父親在文章里說,他幻想自己成為一個悲劇性的人物,而在無意中用 “遺棄了別人”的辦法實現(xiàn)了。他心中的悲劇,又“決不是人世中的小恩小怨,小仇小恨”,或者說是那種“能夠激起人們的同情與憐憫、慨嘆與憂思的悲劇”。這樣說來,父親說的當然就是一種大恩大怨,大仇大恨,用他的話說是一種“能凈化人們靈魂的古希臘悲劇”。因此,為了這種大恩大怨、大仇大恨而能成仁,的確應該無怨,當然應該“快哉”了。
由此可見,當時父親對這一事件的看法,有多么嚴重;對他自己的這一壯舉,有多高的評價和自豪。當然,那時父親只看到悲劇能凈化靈魂,并且甘愿做悲劇式的人物,求仁得仁,但他卻沒想到既然自己制造了這一悲劇,自然也要吞食這一悲劇的后果。后來的事實證明,他的確被迫吞食了自己釀造的苦酒,時間之長竟達十幾年。不過后來,在一個不算太晚的時候,陰差陽錯,竟然乾坤顛倒,破鏡重圓,悲劇謝幕,喜劇重演。這是后話。
那么,先來說一說,父親在文章里指的“大恩大怨、大仇大恨”究竟是什么。這一點是許多好心的讀者最為關(guān)心的。這個問題的答案實際上父親在文章里已經(jīng)點明,只不過局外人難以猜度罷了。答案就是他所說的“遺棄”。
在文章的前面,父親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英國作家哈代在他的小說《還鄉(xiāng)》里講述的故事,老母親被兒子遺棄;一個則是父親自己實際上遺棄了自己的母親?,F(xiàn)在,他又通過遺棄別人而達到了成為悲劇式人物的目的。他遺棄了誰呢?文章里并沒有點明。我這里可以告訴大家,事實上就是父親遺棄了我,遺棄了他唯一的兒子,遺棄了那時還活在世上的唯一的直系親人。父親遺棄自己的兒子終于使自己成仁,遺棄了當時季家在國內(nèi)除父親之外的唯一成員,使季家徹底分崩離析,這當然帶有悲劇性,而且對一個家庭來說,的確是個大的悲劇。
那么,現(xiàn)在我就來說一說父親所謂的“遺棄”是怎樣一回事。
從近處說,事情的爆發(fā)是在1994 年2 月8 日(農(nóng)歷12 月28 日), 那天我和父親發(fā)生了一場爭吵。當時春節(jié)臨近,母親住院里已經(jīng)兩個多月了。為了過節(jié),我和何巍媳婦李慶芝、小阿姨一起,把母親住的客廳打掃干凈,稍加布置。我們花了大半天時間,從早晨一直干到下午四點,非常勞累、疲憊。
我們剛剛結(jié)束工作,準備做晚飯,父親從對面書房走了過來。他對我們整理好的房間,不屑一顧,劈頭就問:“我的花哪里去了?”他找的是一盆君子蘭,是樓上的人家丟下來,被我們揀了栽在盆里的。收拾屋子的時候,我們知道父親憐惜那些被遺棄的花,就把它搬到對門那個單元他的書房里去了。阿姨說放在對面屋子里了。父親立即去找,但沒找見,回來沖著我問罪:“誰把我的花扔了?!”我這時正在廚房做飯,聽見父親在堂屋里發(fā)威(這是從未有過的), 實在忍耐不住,便對慶芝說,如果他要再問,我可就要說話了。慶芝勸我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