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有四個主要的角色,如果狗也算的話有五個。托馬斯,一個追求性高潮的外科醫(yī)生,性對象為老婆特麗沙和畫家情人薩賓娜,遇到托馬斯時正鬧胃痛的特麗沙非常需要安全感,如果不握住托馬斯的手她就無法入眠。就這樣一個女人,包容了托馬斯的外遇。
情人薩賓娜有著畫家常有的高級趣味,她主要是反對媚俗,十分堅決地要與之區(qū)分開來。所以,她另有一個情夫弗蘭茨,似乎要加上這個高級知識分子才夠欣賞她的趣味,似乎又具傳導性似的,這個在薩賓娜的魅力之下屈服的高級知識分子也有一個情人,他找情人的特點也很符號他的知識分子身份,那就是與自己的學生呆在床上。
一只名叫卡列寧的狗也很關鍵,它是特麗沙所養(yǎng),特麗沙正是從它的微笑中發(fā)現了原來一只狗也有自己的靈魂,至此,全書的幾個主題都出來了:靈與肉,輕與重,媚俗,卡列寧的微笑。
故事早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看小說與哲學結合而生出來的幾個關鍵詞。如果你從來還沒有這么讀過小說,那么,就得趕快了,米蘭?昆德拉告訴我們,這是他的小說力圖開辟的一個新的道路。
《洛麗塔》納博科夫
關于這個開頭說得夠多了,無非就是一個性變態(tài)的中年男人亨伯特與一個未成年少女洛麗塔的畸戀故事。剛開始時,一家美國出版社把它簡稱為“老歐洲人誘奸年輕的美國人”,還有一家社的編輯認為是“年輕的美國人誘奸老歐洲人”。
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納博科夫的一些看法,他是以《文學講稿》著稱的。首先,他反對一切有關他小說的道德提問,他說:“深感亨伯特同洛麗塔關系不道德的不是我,而是亨伯特自己,他關心這些,而我不?!?/p>
納博科夫對真實性也沒耐心,他說:“虛構作品的存在理由僅僅是提供我直率地稱之為審美狂歡的感覺,這是一種在某地、以某種方式同為藝術主宰的生存狀態(tài)相連的感覺。”他認為達到這種境界的作品極少,其余的都是垃圾。
《黃金時代》王小波
在這部小說里,知識青年們正在廣闊的農村接受貧中下中農的再教育,王二卻不合適宜地越發(fā)地感到性欲的煎熬。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來,這個遭受到各種不公正待遇的知識青年為適應時代的需要調整出了一種全新的反抗方式:不是不能證明自己的無辜么?那我就把自己的不無辜證明給你看。就這一副“死都不怕還怕活嗎”的姿態(tài),讓他選擇了最自然的性愛作為對抗外部世界的最直接的方式。他的性欲太旺,被藏了幾千年似的,一旦醒來,簡直可以轟轟烈烈,在那樣一個嚴酷的氣候里,這當然是往槍口上撞,但撞就撞吧,一次次被斗、挨整,他都坦然而樂觀地面對。
這是那個年代十分珍貴的性欲。因為這份保存完好的力量,當年那鐵桶一般的壓抑才稍稍被捅開了一個可以透口氣的窟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