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30日的第45屆眾議院大選,徹底改寫了日本歷史:民主黨一舉收割了全部480席中的308席,大大超出了單獨過半的預期,成為繼自民黨之后擔綱政權的執(zhí)政黨。至此,這個成立十一年、整合多種政治勢力、曾在2003年和2005年兩次發(fā)起奪權沖刺的政黨終于修成正果――成功兌現了“政權更迭”的悲壯毒誓。深夜,日本無數國民在電視機前目睹了民主黨“教父”小澤一郎喜極而泣的場面。
自民黨遭遇了結黨以來最為慘重的失敗:不僅在眾院席位從選舉前的300席急劇萎縮至119席(與之聯合執(zhí)政的公明黨則從31席退至21席),而且在民主黨發(fā)動的美女刺客的攻略下,包括前首相、黨內高官在內的一干重量級政治家丟盔棄甲,紛紛落馬,頹勢有如雪崩,其狀慘不忍睹。這個自1955年以來,獨步政壇達五十四年的政治巨獸,在經歷了1993―1994年的短暫瓦解之后,又經過十五年的調整過渡期,終于訇然倒地,與民主黨換位,成為最大的在野黨。
朝野乾坤大挪移――日本政治風水的逆轉既在情理之中,同時亦蘊涵著諸多不確定性因素,誠可謂意味深長。
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幾乎等于一部日本戰(zhàn)后史。老大政黨自民黨緣何衰落?深藏于其前世今生中的“遺傳密碼”是什么?導致其衰落的“衰減機制”何在?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弄清楚這些問題,至少對理解、透視諸如從意識形態(tài)的成色,到現實的政策指向都與自民黨高度雷同的民主黨新政能否“進行到底”,及目前呈露的兩黨政治的轉機能否做大為真正意義上的成熟兩黨制這些問題不無助益。
自民黨的前世今生
在日本戰(zhàn)后第一個十年,最重要的關鍵詞是“民主化改革”。1945年9月,美國制定的《戰(zhàn)后初期對日方針》所確立的最終目標是“確保日本不再成為對美國或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威脅”,“最終建立起一個尊重其他國家的權利,并支持反映在聯合國憲章的理想和原則之中的美國目標的、和平與負責任的政府”。為此,以盟國駐日占領軍司令部(GHQ)為核心,對日本實行了被稱為非軍事化和民主化的改造:釋放政治犯、廢除特高(戰(zhàn)時惡名昭著的秘密警察組織)警察和《治安維持法》、審判戰(zhàn)犯、頒布“和平憲法”等等,日本在軍事、政治、經濟三個方面初步被改造為現代民主國家,并通過《舊金山和約》,加入聯合國和關貿總協定(GATT,WTO的前身),實現了對國際社會的復歸。國內政治格局也從戰(zhàn)敗初期的“亂黨林立”到初步形成左右兩個對立陣營的政黨框架。
1955年10月,左右兩派社會黨走向聯合。隨后,另一個獨立左翼政黨勞農黨也并入社會黨。統(tǒng)一后的社會黨在國會中的地位陡增。為對抗社會黨的勢力,一個月后,兩個各自獨立的保守政黨自由黨和民主黨實行保守聯合,成立自由民主黨(簡稱自民黨)。自民黨的結黨,標志著日本戰(zhàn)后初期動蕩政局的基本結束和新格局的產生,而這種新格局被稱為“1955年體制”,對日后的日本政治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由于社會黨在國會中的議席只有自民黨的一半,自民黨的一黨獨大便成為其長期執(zhí)政的“合法性”來源。但直到1993年,社會黨始終是第一大在野黨。
對于是“1955年體制”,或者說自民黨的長期執(zhí)政,導致了戰(zhàn)后日本經濟的高速持續(xù)增長,還是相反,即經濟的高速持續(xù)增長導致自民黨長期坐莊,反過來延長了“1955年體制”壽命的問題,學界始終有爭論;有學者(如日本著名歷史學者、《日本政治史》作者升味準之輔)則把戰(zhàn)后歷史分期,如認為池田政權之后,“1955年體制”變成經濟發(fā)展的促進體制。但無論如何,主流意見普遍傾向認為二者是互為因果的問題,而少有認為二者互不相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