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公元611年,這項縱貫南北的大工程全線完工,期間共調動民力200多萬,6年的時間完成這樣的工程,是人類古代工程歷史上的奇跡,但奇跡的背后,卻是中原百姓的斑斑血淚。僅就稅賦而言,這6年里隋王朝在這6省的稅賦,比隋文帝在位的時候縮減了許多,至于人民傾家蕩產,流離失所,更是比比皆是。修是該修的,可這么個修法,任誰也受不了。
與修筑大運河同樣遭到罵聲的,是隋煬帝的三征高句麗,如果說開鑿運河是濫用民力,那么征討高句麗,更被后人罵做窮兵黷武。但是后人很少有人意識到一個問題,在當時,高句麗,是必須要打的。
我們可以把目光放在后世,代隋而立的唐王朝,對高句麗同樣采取了強硬政策。唐太宗李世民曾經御駕親征高句麗,一樣遭到了失敗,直到唐高宗李治時,方才以大兵平滅高句麗。與高句麗的戰(zhàn)爭,貫穿隋唐兩個王朝的交界時期,甚至貫穿整個貞觀之治和永徽之治。為什么兩個不同的王朝,四代統(tǒng)治者,對于這個中國東北的小政權,卻一樣采取了堅決打壓的政策。難道僅僅是為了炫耀武力,窮兵黷武?
要了解這個問題,先要看看高句麗是一個怎樣的政權。
高句麗,地處中國東北以及朝鮮半島,是一個從三國時代就存在的政權,這個政權向來與中原王朝時戰(zhàn)時和,起初以游牧為主,后來轉為半漁獵經濟方式。在南北朝的末期,高句麗迅速壯大起來,到隋朝時期,高句麗人口已有500萬,常備軍多達50萬,儼然已是遼東勁旅。事實上,隋朝在建國初期,對高句麗曾采取通好政策,但是最先挑釁的卻是高句麗,他們覬覦隋朝遼西領土,在隋文帝在位時就曾發(fā)兵侵犯。為此,隋文帝曾經調遣30萬大軍北征,企圖一舉摧毀高句麗,卻被高句麗擊敗。比起突厥這類游牧民族來,高句麗經濟相對發(fā)達,處于半農耕狀態(tài),其國家政權組織嚴密,遠非突厥這樣松散的游牧民族能比,假以時日,必成中原王朝大敵。
隋煬帝登基之后,吐谷渾臣服,突厥接受了冊封,唯獨東部的高句麗,一直在不停地進犯,就在隋煬帝傾舉國之力開鑿大運河期間,高句麗在中國邊境也不斷有動作,一面遣使索取遼西領土,一面不停在隋朝邊境攻殺。此外,他更與突厥汗國的不少部落結盟,互相呼應,騷擾隋朝邊境,因此,通過一場戰(zhàn)爭重創(chuàng)高句麗,就是隋王朝維護邊境安全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