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不但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他立刻派人聯(lián)絡楚國,出乎他預料的是,楚國的回答非常爽快,表示愿意參加這次宋襄公組織的會盟,并且愿意以自己的名義,來聯(lián)絡各路諸侯國家參加,事情就這么定下來了。由宋國、齊國、楚國三國牽頭,在鹿上舉行會議,召開各路諸侯國的會盟。開會的通知發(fā)下去以后,有了楚國參與,各個國家都響應了,紛紛表示愿意參加這次會盟。這下宋襄公得意洋洋了,有楚國捧場,有老霸主齊國力挺,有常年當老二的巨大影響力,這次會盟,我肯定順順利利地當上盟主!
從當時的局面看,宋襄公這么想也是很有道理的。在齊國內(nèi)亂事件后,他確實風光了一段時間,在中原大地見誰滅誰。這時候晉國正蒙受內(nèi)亂,秦國無力東進,中原地區(qū)的國家鄭國、曹國、魯國、衛(wèi)國、邢國,比起宋國來,都是小魚小蝦的角色,至于齊國,連國君都是他扶持上去的,當然也得聽他的話,楚國雖然實力強,但他是個外來戶,一直不被中原國家待見,他能來參加會議,本身就是中原國家給他面子了,他要是想當霸主,那就是蹬鼻子上臉了。
?似有道理,其實是沒道理的。因為宋襄公在這件事情上的最大失策,恰恰就是他的親兄弟公子目夷的一句話:宋國是個小國,如果要去爭奪盟主,是會招禍的。
這話確實說到點子上了,宋國當時的國力,根本沒有辦法和楚國相比,就是和齊國比,也是占了齊國元氣未復的光。宋襄公拼命拉攏楚國,也是因為他知道這一點,但是他知道的遠遠不夠。宋襄公的如意算盤是,大家怕楚國,如果楚國支持了我,也就等于大家都會支持我,這樣我就可以當上霸主了。這個邏輯,好像是那個著名的“狐假虎威”的故事,但問題是,在這個故事里,?有愚蠢的老虎,反而有宋襄公這個自作聰明的狐貍。
被宋襄公當成“傻老虎”的楚王,就是楚國歷史上的杰出國王之一--楚成王。他在位的時期,內(nèi)修文治,引進中原先進的政治和文化,促使楚國文明化,對外大力擴張,兼并廣闊的南中國領土,從個人能力上說,是一個絕對不亞于齊桓公的狠角色。這樣一個胸懷大志且能力出眾的人,憑什么會聽你的吩咐,楚國之所以這么爽快地答應宋國,不是因為給你宋國面子,而是楚國一直想努力北進,吞并中原諸侯國,但因為中原諸侯采取了聯(lián)合抗楚的戰(zhàn)略,使得楚國的對外擴張,往北一直很難突破江淮流域,這次的會盟卻是一個最好的機會。楚國的想法,就是要通過會盟,把他們在戰(zhàn)場上得不到的東西,在談判桌上統(tǒng)統(tǒng)得到,這一點,宋襄公是不清楚的。
所以從會盟的一開始,楚國就注定不會安好心,即使如此,宋襄公本人也是很有機會的,因為會盟的地點,畢竟是在遠離楚國本土的北方。楚國人就是再有野心,也不可能把強大的軍隊全搬過去,但是這里離宋國地盤近,宋國可以很容易調(diào)兵過來,所以,只要宋國能夠在會議之前做好準備,布置好強大的軍隊,到時候逼迫楚國就范,貌似還是很有希望的。
但是宋襄公本人,把這個貌似的很有希望,變成了沒有希望。公子目夷曾經(jīng)建議宋國帶足軍隊,到時候以防備楚國人?;ㄕ?,但是宋襄公卻很高尚地說,那不行啊,我當盟主就是憑著仁義,如果沒有仁義,我還當什么盟主。就這樣,宋襄公一個兵不帶,一個光桿司令去會盟。事實果然如公子目夷所料,會議上宋襄公剛剛提出要當盟主,呼啦啦地來了一群全副武裝的楚國士兵,當場把宋襄公給抓了。這樣一來可壞菜了,宋襄公本人不但被扣了當人質(zhì),楚國更大舉進攻宋國,眼看著宋國不但稱霸不成,連國家都要不保,危急之下,宋國全國上下同仇敵愾,公子目夷帶領軍民殊死抵抗,硬是打退了楚國人的進攻。后來,經(jīng)過魯國和齊國的調(diào)解,這次會議選楚成王做了盟主,楚王這才“仁義”了一下,放宋襄公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