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八月
說起唐朝的邊塞詩,我們就不能不提到岑參。在唐朝的邊塞詩中,以高適、岑參成就最高,因此唐代邊塞詩派也被稱為”高岑詩派“,詩風相近的王之渙、王翰、王昌齡、崔顥、李頎等人均被列入此派。
岑參出身于官僚家庭,其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親也兩任州刺史。如此的家庭背景,岑參可謂高干子弟。但他不愿靠祖輩的蔭護去生活,也不愿以文章去換取功名,而要立志到邊塞去,靠自己的努力建功立業(yè)。
公元749年,三十五歲的岑參毅然踏上了前往西域的迢迢征途。塞北古道上,留下了他孤寂執(zhí)著的身影。在西域,岑參度過了六年艱苦的軍旅生涯。這使岑參的詩境界空前開闊,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開始成為他邊塞詩的基調(diào),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就是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這是一首描寫軍中和平生活的邊塞詩。一開始寫塞外八月飛雪的奇景,出人意料地用”千樹萬樹梨花開“比喻雪景,給人蓬勃濃郁、無邊春意的感覺。以下數(shù)聯(lián)寫軍營的奇寒,寫冰天雪地,寫?zhàn)T別宴會上的急管繁弦,處處都刻畫出一種異鄉(xiāng)的浪漫氣氛,也折射出自己送別朋友的復雜心情。最后寫歸騎在雪滿天山的路上漸行漸遠只留下蹄印,更交織著詩人惜別和思鄉(xiāng)的心情。能夠把依依送別的詩寫得如此奇麗豪放的人,除了岑參,大概不會再有幾個了,而這正是岑參浪漫樂觀的本色所在。
除此之外,他還創(chuàng)作了不少描繪西北邊塞奇異景色的詩篇。在《火山云歌送別》中,他這樣寫道:”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鹪茲M天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讀來令人感到熾熱逼人。
而在《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中,他更是天馬行空,巧妙借用少數(shù)民族的神話,把我們帶入了一個美不勝收的世界:”側(cè)聞陰山胡兒語,西頭熱海水如煮。海上眾鳥不敢飛,中有鯉魚長且肥。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遙旋滅。蒸沙爍石燃虜云,沸浪炎波煎漢月?!?
岑參的詩歌中,還有一些邊塞風習的描寫,也很引人注目。比如”雨拂氈墻濕,風搖毳幕膻“,描寫的是軍營生活的環(huán)境;”暖屋繡簾紅地爐,織成壁衣花氍毹“,寫的是將軍幕府中的奢華陳設(shè);”琵琶長笛齊相和,羌兒胡雛齊唱歌“,描寫的是歌舞宴會的情景,這些都是習慣于中原生活的岑參眼中的新鮮事物。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詩中還反映了各族人之間互相來往、共同娛樂的動人情景。比如:”花門將軍善胡歌,葉河蕃王能漢語。將軍縱博場場勝,賭得單于貂鼠袍。“
和別的邊塞詩人一樣,岑參也寫過一些懷土思親的詩,如為后人傳誦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捌匠T捳Z,廖廖數(shù)言,濃濃的情意已躍然紙上。
岑參的詩,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富有浪漫主義的色彩。他好奇的性格,使他的邊塞詩顯出奇情異彩的藝術(shù)魅力。這使得他的詩不僅雅俗共賞,而且還為各族人民所喜愛,在當時就流傳甚廣。
盛唐氣象
應該說,唐朝邊塞詩所共有的雄渾豪邁的風貌,是由整個社會所形成的歷史宏觀環(huán)境所決定的。
唐朝承隋而起,是重新建立了大一統(tǒng)的封建王朝,并且把疆域擴大到了空前遼闊的規(guī)模。經(jīng)過幾代人的努力,在唐玄宗統(tǒng)治時期,中國創(chuàng)造了開元盛世的繁榮局面,把封建社會推向了輝煌的巔峰。
而唐朝又是一個變革的時代,國內(nèi)各民族進一步融合,對外空前開放,思想高度活躍,整個社會生活呈現(xiàn)出一種流動、變易的趨勢,給人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機。處在這樣的時代,必然有助于人們打開視野,充實人的生活體驗,產(chǎn)生更加豐富的感情和想象,從而為藝術(shù)文化的創(chuàng)造提供了豐富的源泉。唐代的變革帶來了經(jīng)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各個社會生活領(lǐng)域的全面興盛局面。所有這些匯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種雄視八方、氣吞寰宇的”盛唐氣象“。所謂”大用外腓,真體內(nèi)充“,唐代邊塞詩尤其是盛唐邊塞詩的雄渾風貌,正是以強大帝國的綜合國力和所展示的”盛唐氣象“為其現(xiàn)實基礎(chǔ)的。
以高適、岑參為首的一大批邊塞詩人,他們或鋪陳描繪奇致俊美的塞外景觀,或盡情抒寫慷慨激昂的報國之情,或坦蕩展露”箭底覓封侯“的雄心壯志。正是他們用聲聲吟誦唱響了一曲氣勢磅礴的盛世長歌,用生花妙筆勾勒出泱泱大國神采奕奕的盛唐氣象。
異域風情
從今天的西安、蘭州一路西行,沿著漫長的河西走廊,越祁連山,走嘉峪關(guān),西出玉門、陽關(guān),右有蒙古高原,左有青藏高原,更西是吐魯番、準噶爾、塔里木、天山南北。西北這片遼闊的土地,當之無愧是中國邊塞詩歌的搖籃。
這里有遼闊的大漠、巍峨的高山、冷酷的冰川、蒼涼的戈壁;也有迷人的草原、旖旎的綠洲、神秘的傳說、古老的民俗、豪爽的人們;更有敦煌石窟的千古輝煌、三危山上的不滅佛光、逶迤綿亙的關(guān)山樓臺和歷經(jīng)歲月滄桑依然屹立的樓蘭古城……
這些壯美的異域風情,都為古今邊塞詩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chuàng)作源泉,成為邊塞詩與生俱來的基本特色。
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詩人高適、岑參,以及其他邊塞詩人如王昌齡等皆為內(nèi)地人,但在他們的人生軌跡中,都或多或少地接觸過邊塞軍人的生活,或者直接從軍塞上。特殊的經(jīng)歷,使他們領(lǐng)略了邊塞壯闊蒼茫的風光,目睹了邊塞將士征戰(zhàn)殺伐的雄姿,也了解到軍中生活的許多黑暗和不平。所有這些都極大地拓展了詩人的眼界,陶冶了他們的胸懷,也為其提供了更加自由廣闊的想象空間。
而身處異地的他們,對撲面而來的異域風情,一定備感新奇,壯懷激蕩。那卷地的北風、連天的白草、崔巍的雪山、沸騰的熱海、窮荒大漠、冰封沙磧;那行軍作戰(zhàn)的壯盛場面、北地舞蹈的婀娜多姿、異域奇花的馨香秀色,還有西域各族奇異的風俗服飾、語言文字……甚至一草一木、一鳥一石,都為他們提供了創(chuàng)作的靈感,令他們才思泉涌,譜寫出瑰麗無比的詩篇,在中國詩歌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