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馬寺譯經
關于白馬寺的命名,有不同說法。一說是為了感念馱著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和佛經佛像而來的白馬。另一種說法更神秘些: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滅佛之時,所有寺廟無論規(guī)模、官私、遠近,一律搗毀,只有招提寺還沒來得及破壞。一天夜里一匹白馬繞著寺中高塔悲鳴不已,當地的官吏立刻稟報了太武帝。于是太武帝停止了破壞寺廟的行動,并把招提寺改名為白馬寺。這無疑只是個傳說。但北魏太武帝的滅佛,的確值得玩味。他在登基之初,跟他的祖父、父親一樣,常與高僧往來?!段簳め尷现尽酚涊d,在佛誕日百姓舉佛像游行于都城通衢時,他”親御門樓,臨觀散花,以致禮敬“。即使有經濟、軍事所需人力財力的考慮,有寇謙之、崔浩出于個人信仰或利益的煽風點火,禁絕佛教也是太極端的舉措。不禁想起了巴米揚大佛,古時西域梵衍那國匠人的杰作,晉僧法顯和唐僧玄奘在各自的著述里都提到過它們。但在2001年3月,兩尊宏偉絕倫的大佛經過塔利班數日的狂轟濫炸,只剩下一堆殘骸。盡管可以明白這種行為的動機,卻永遠無法理解玄奘筆下”伽藍數十所,僧徒數千人“的西域故址,怎么就容不下幾尊宗教、藝術的歷史遺贈,何況這種歷史先于他們存在?
還是回到白馬寺吧。這座寺廟坐落在洛陽雍門外三里的御道南面。據說寺廟的形制仿照的是印度祗園精舍。兩位印度高僧在此禮佛度徒、詮經傳燈,白馬寺也成了中國佛教的”祖庭“、”釋源“。最初的佛經典籍都是以梵文寫成,那時還沒有小霸王學習機,學外語對中國人而言基本上就是屠龍之術,難學而無用。想吸引信眾參禪禮佛,就要把佛經翻譯成漢人讀得懂的文字。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在清涼臺開始著手翻譯佛經,并在白馬寺翻譯出了我國最早的一部漢譯佛經——連金庸小說《鹿鼎記》里的男主角韋小寶都認得出的《四十二章經》。兩種語言兩種文化交流之初是最困難的,日常交流可以指物喻意,可一開始就要將最玄妙高深的法旨用另一種文字說出來,初次譯經的艱苦可想而知。
文化使者紛至沓來
時至今日,白馬寺山門內的東西兩側圍墻之下,還有傳說是兩位法師的墓葬,也就是老百姓說的印度和尚墓。兩位從大月氏萬里迢迢來到洛陽的天竺和尚圓寂之后,西域僧人不斷前來,繼續(xù)佛經的翻譯,并開始在洛陽講經,白馬寺逐漸成為中國佛教早期傳播和活動的中心。他們大都沿著絲路上商人的步履前來。
公元148年,東漢桓帝建和元年,來自安息的僧人安世高踏上了都城洛陽的土地,開始了一段西域僧人頻繁活動的時期。安世高原本是安息國的太子,為了宗教信仰而放棄了王位。從這點看,他有著與釋迦牟尼同等的悲憫心。在洛陽的二十余年里,他共譯出《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四諦經》、《八正道經》等三十余部經書,與《四十二章經》一樣,多為小乘佛經,算得上中國早期傳譯小乘思想的第一人。而大月氏人支婁迦讖,在桓帝末年云游到洛陽,在靈帝時譯出《道行般若經》、《首楞嚴三昧經》和《般舟三昧經》等經典十四部二十七卷,是大乘佛學的重要翻譯者。同一時代的還有來自天竺的竺佛朔,來自康居的康孟詳等。東漢末年的佛經翻譯事業(yè)在西域僧人的忘我工作中逐漸興盛起來。
也許大家已經看出來了,這些西域來的僧人以他們的國家作為姓氏。釋道安之前,出家人還是用的俗姓,外國僧人則以國名為姓,安息人姓安,大月氏人姓支,康居人姓康,姓竺的自然是天竺人。開始的中國僧侶隨天竺僧人學經,也隨師姓,成了竺姓的一員。這些從事佛經翻譯的人,有的還做了中國的公務員,比如東漢末年安息商人安玄,立了軍功被封為騎郡尉;三國時的西域僧人支謙,被孫權拜為博士,指導自己的太子孫登。
那時的翻譯情形十分有趣,大多數時候西域法師需要一位通曉兩種語言的中間人初步翻譯,再由漢人助手寫成譯文。有時高僧們對所翻譯的經文作出解說,有時解說會跟正文混雜在一起,有時翻譯僅憑記憶,并無原本。這種集體工作后來成了佛經翻譯的標準模式,直到近代還被林紓用在翻譯外國小說上。
單方輸入只能稱之為文化傾銷,文化交流總是雙向的。漢人中第一個登壇受戒的出家人朱士行,也是第一個前往西域取經的漢僧。朱士行在洛陽鉆研《小品般若經》,總覺得譯文刪略太多,發(fā)愿到西域尋找《大品般若經》原本。曹魏甘露五年,即公元260年,他從雍州出發(fā),越過流沙到了于闐。朱士行沒有向導,初行西域的艱辛難以言喻。于闐是天山南道的東西要塞,也是佛教東漸的西域重要中轉地。朱士行抄錄的《大品般若經》梵本足有六十萬言,他讓弟子弗如檀把經書送回洛陽。282年,弗如檀回到洛陽時中原已經是晉朝天下。朱士行八十歲那年在于闐圓寂,于闐人給他的遺骨蓋了一座佛塔。穿越廣袤不可知的西域求取真經,這個堅強的沙門最終長眠于斯。
有時,一點兒人間煙火,就能讓時光回到漢明帝那個金光繚繞的夢境。求經回來的蔡愔告訴明帝,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就有僧眾聚集瞻仰佛舍利。為了弘揚佛法,明帝下令正月十五夜晚在皇宮、寺院”燃燈表佛“,燃燈的風俗因此在中原擴大。咽下一口水磨湯圓,也許我們可以記起,是西域傳來的佛法使上元佳節(jié)的華燈萬點燃得更廣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