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生的脊梁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唐朝至貞元年間,浩劫已過,百廢待興。飄搖在風雨中的虛弱帝國,終于出現(xiàn)了一些中興的兆頭。在這個重新充滿希望的歷史時刻,韓愈登上了時代的舞臺。韓愈身為一介書生,卻沒有通常被馴化后的書生孱弱,他更像一個實干家,風風火火地闖來,愛憎分明,行為果敢。頹靡已久的大唐詩風,也因此迎來了第二個春天。
這首詩與韓愈的性格、處事息息相關,可以說是互為表里的杰作。下筆時不帶半點雕飾,完全是意氣所指,豪氣發(fā)散,直干云天。透過這古樸鏗鏘的七律,仿佛可以窺見韓愈頂一身傲骨而立,為蒼生社稷橫眉冷對。欽佩之感,也油然而生。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背ο鄬Γ怀鍪掳l(fā)之急:不過是一天的光景罷了,詩人就從天子腳下被貶謫到八千里開外的潮州。潮州今在廣東東部,詩人稱其距離長安有八千里之遙,其實只能算客氣的說法。古時路途艱苦,詩人老來遷徙,一不小心就會生死兩判,這苦,這痛,區(qū)區(qū)八千里怎能涵蓋得完呢?
可是讓韓愈慘遭貶謫的,恰恰是詩人自己奏呈的辟佛力作:《論佛骨表》。當時大唐佛教盛行。對佛教的尊崇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宗教的范疇,舉國上下癡迷佛禪,或被用以聚斂財物,或被施以妖惑之法。至元和年間,整個社會都喪失了最起碼的理智,據(jù)《唐語林》記載:“王宮士民贍奉施舍,唯恐不及,有竭產(chǎn)充施者,有燃香臂頂供養(yǎng)者?!报D―這已經(jīng)不單是烏煙瘴氣了,已經(jīng)發(fā)展到走火入魔了,是需要一個敢于直言的人站出來力挽狂瀾了,哪怕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韓愈骨頭很硬,堅信自己是為圣上“除弊事”。因為心中亮堂,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是為國為君也為民,說起話來也就非常坦然了。“肯將衰朽惜殘年”則更近乎一種淡然篤定與舉重若輕。詩人在說這種話的時候,是非常倔強的。大丈夫敢作敢當,況且韓愈一向是屬于行動在先的勇士。這股充滿陽剛之氣的行事原則,在韓愈到達潮州后,率領人們擊退巨鱷一事上,也能彰顯出來。